约2540字。
阅读主题:儒道互补的中国智慧
主题解读:春秋战国时期,儒、道等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家的济世主张,这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或隐或显的体现。比如,我们之前所学的《〈论语〉十二章》和本课所学的《〈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等都体现了一定的治世主张。儒道互补既是中国智慧,也成就了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不倒的精神长城
——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王学典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打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们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严重的危机,但这并没能动摇我们的必胜信念。这种必胜信念,不仅来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执行能力,也源于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多难兴邦的中华民族
纵观历史,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不仅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而且不断创造辉煌。这并不是因为中华大地得天独厚,事实上,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加之人口众多,这导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因而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提出,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自然灾害的频仍直接相关。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
儒道互补的文明特质
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己见,提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百宝箱”。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侧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