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90字。
《赤壁赋》拓展课——探究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赤壁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第七单元。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赤壁赋》是苏轼和朋友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之作,是用散文的手法写的赋,也就是散体文赋。作为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叙事简括清晰,写景清爽怡人,抒情情思幽渺,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联想和想象,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凄切婉转,悲咽低回,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苏子愀然”,由欢乐转入悲凉。作者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的消极的人生观,其实这也是作者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的思想的一方面。接下来苏轼针对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释,时间无限,个体生命有限,但人类生命是永恒的,以宽慰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展示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占有的角度进一步解说,思想情感由此深化,心胸由此开阔。客人听了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首尾呼应,从游赏吟诗饮酒之乐,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分剖解析,层层深入。
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巧妙自然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篇文章波澜起伏,文思兼美,诗情画意俱现。
整篇文章很好的体现了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自我坚守,既能淡然入世,又能洒脱出世。
教学工具
授课班级为省示范性学校高一年级物化生火箭班,学生思维活跃,逻辑能力强,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作为县城高中,生源大多来自农村,语文素养相对来说不高,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