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750字。
巧解巧练30 写物、绘景散文的阅读
考点过关
能力测试点解题关键点
⑴理解字词含义;⑵品析字词的表达作用;⑶找出前后照应的词句;⑷分析理解重点段落;⑸领悟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⑹指出所用修辞手法;⑺指出所用写作手法;⑻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⑴联系语境分析字词含义;⑵联系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品味词句的作用;⑶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对重点段落细细品读;⑷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写作手法,并能迁移运用;⑸联系生活实际,准确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活题巧解
【例1】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选自黑龙江省2002年中考试题,有改动)
1.这一段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解析]从句中动词的使用、短句的选择、修辞的运用,我们当可明确“春风”的特点。
[答案]迅猛强劲或猛烈
[方法提炼]此题实际上是考查你的概括能力。在概括时应突出整体印象,抓住重点词句。
2.这一段写春风,选取了哪些描写对象?
[解析]细读描写春风的句子。想一想:为写春风,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答案]草原、沙漠、山、沙石、窗户
[易错分析]有些同学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急急下笔,所以答案中出现的岩、潭、溪、井台、泉边、冰等与春风无关的景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3. 这一段是怎样具体描写“春风”的?
[解析]联系第一题,看看春风的这个特点是怎样具体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答案]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和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国春风的迅猛、强劲。
[拓展延伸]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温柔的,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等角度写出了江南春风的特点。本文则写出了塞外春风的猛烈。
【例2】 枯枝与鲜花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他们原本就是浑然一起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也得到了发挥。
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选自天津市2002年中考题)
1. 在第①段,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两问答案均不得超过10个字)
[解析]第一问的答案在第①段中。“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已暗含惊异之意,下文即写了作者所见奇异之景。答第二问时不仅要联系全文,还要深刻理解作者所谓的“奇迹”之意。
[答案]落叶时节繁花满枝。枯枝与牵牛花(柔藤)复活。
[易错分析]两问均有字数限制,因此要精炼语言,使之符合要求。很多同学之所以失分,原因大多是语言不够简洁。
2.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解析]细读第③段中相关句子,精心组织语言作答。
[答案]枯树把身躯借给牵牛花,牵牛花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头顶。结果它们复活了,和谐、美丽地生活在一起。
[易错分析]此题中“各做了什么”应分开回答,“结果”要写具体。很多同学忽视了这一点,导致答案笼统、不完整。
3. 阅读第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这部分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和 的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 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解析]根据空白前后的提示,联系所学的修辞知识和写作知识,得出正确的回答并不难。
[答案]拟人 对比 相互依存、互相帮助
[方法提炼]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4.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