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430字。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中有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这让作者感到遗憾。
  B.在作者看来,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让很多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C.作者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是因为都市生活让人感受不到了季节的变化,只有读农民历才能够忆起童年田园记忆中的秋天。
  D.本文文风恬淡自然,清新宜人,充满了诗情画意,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意境深远,引人共鸣,发人深思。
  E.作者引用贾岛的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和宋人吴文英的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是为了表达自己不认可秋天是萧瑟凄伤的。在作者看来,秋天是禾熟的季节,能够给人以清朗圆满的启示。
  2.本文在第①段和第⑧段两处都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
  3.赏析第⑤段中画曲线的句子
  4.请结合全文回答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5.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的感慨,请结合文章主题,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