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80字。
芣苢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中课文。《诗经》全集三百余篇,每篇都深入人心。《芣苢》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在高一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工具
高一学生不能很好地感受到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诗经》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去努力改变。
同时学生对劳动存在畏难心理,不能很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
3.概括诗歌的主旨,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体会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板书设计
《芣苢》
劳作之乐
劳作之欢
劳作之喜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用语言为我们描绘的美妙意境,从小便萦绕在我们心头,培育着我们的民族心,文化根。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朴素而浪漫的时代,一起感悟这首《芣苢》诗歌。
二、文化常识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