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410字。

  《劝学》同步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5.两篇选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