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00字。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成就。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首诗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鉴赏本首诗描写音乐的的多种艺术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三、过程与方法:
《琵琶行》选自人教版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本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反复吟诵,深刻理解诗意,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作为高一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课文,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可为今后的古代诗歌和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课前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相关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2.介绍背景
白居易29岁中进士,后来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周至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他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与此同时,他又于“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缺,而难于指言者,辙咏歌之”,写下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