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670字。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最大的习俗是什么?是回家看看。看望父母、看望长辈。这中间蕴含着尊老敬长的文化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用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孝”来指代。
孝为家风之本。甲骨文里的“孝”字,像一个孩子搀扶着老人的形状,《尔雅•释训》说:“善父母为孝。”中国人将“孝”作为家庭伦理的起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并在父母的养育之下成长起来,对这种生命和养育的报答,便是人伦道德的基础。儒家学说的入门读物《大学》中说:“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总结了孝的责任和义务:做孩子时,孝顺是第一美德;做父亲时,慈爱是第一美德。父母慈爱孩子,孩子才会孝顺。为什么中国人以及儒家文化圈把孝道看得如此重要?主要源于中国人的社会认知。在周秦时期的人看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定的,而不是人定的。既然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那么人一切都源于父母。所以,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必须竭力报答父母。《诗经•小雅•蓼莪》中感慨父母的养育之恩:“父兮生我,母兮掬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说这德行比天都高,值得终生铭记。
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家庭作为劳动的基本单元,不仅决定了生产的模式,也决定了社会道德的特点。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要想维持下去,必须树立一套伦理规范来维系家庭观念。家庭稳定了,社会才能稳定。元代陈天祥在《四书辩疑》中认为这是建立家风的基础:“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孝弟举,则三纲五常之道通,而国家天下之风正。故其治道相承至于累世数百年不坏,非后世能及也,此可见孝弟功用之大,有子之合,可谓得王道为治之本矣。”从正面阐释孝道在国家政治文化、社会观念、道德伦理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
孝道成为道德自省的基础。《庄子•天地》中说:“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把孝看成一种社会责任,真正的孝子,应该劝善惩恶,长辈做了不好的事,要么就劝他,要么就想办法让他改正。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孝,不在于奉迎长辈;真正意义上的忠,不在于奉迎国君,而是要按照仁义道德的标准来判断。
(摘编自曾胜高《文化的格调》)
材料二:
传统孝道体系本来是和农业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但即使从目前农村的情况来看,在人口流动已呈常态化发展局面时,农村老龄化更趋严重,在养老方面一些家庭仅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而丧失了实际功能,加之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一些农村老人的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城市地区,传统孝道也要面临许多新的现象和难题,在这种情形下,发展传统孝道成为一种必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社会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的,孝为家风之本,因此孝成为这个社会的基础性文化因素。
B.按照仁义道德的标准来判断如何尽忠和尽孝,体现了人的一种道德自省。
C.中国传统孝道体系是和农业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因此它依然适合目前的农村社会。
D.发展传统孝道需要与现实生活接轨,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将挑战变为机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传统孝道在当今社会对家风建设、社会安定、个人自省这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B.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孝道文化体系需要融入新内容和革新固有方式的原因。
C.以传统孝道为基础、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建立的代际伦理体系,可以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所阐述的关于“孝”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D
A.南怀瑾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他们老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
B.《孟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C.《红楼梦》中,元春得以省亲,就是因为皇上“体贴万人之心,世上大莫如‘孝’字……”。
D.《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一谈传统孝道面临哪些挑战?
(5)如何理解“孝道是家风之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观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姑娘跌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