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80字。
散文专题训练-----第三人称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片之上
简福海
①乡下的老宅,屋顶上铺着的是瓦片,层层叠叠。
②素洁的瓦,罩得住土墙,也配得上高远的天空。刚出窑的瓦片,晴空一般的蓝,一片挨一片,一桁接一桁,密密麻麻地铺在新盖的屋子顶上,与千古一碧的天空遥相呼应。那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天蓝的瓦片,单纯而宁静;瓦蓝的天空,干净而澄澈;天蓝,瓦蓝,心也童话般地明蓝了。最喜悦的当数房主,头顶上终于有“几片瓦”了,冬暖夏凉,风雨不侵,自有人生的安慰和生命的依偎。这时的瓦片,分明是家的代名词。
③人一旦入住,瓦房便开始弥漫浓厚的生活气息,就连小小的瓦檐,都氤氲成一个丰富幽深的世界。瓦檐上,总有洁凉的月光铺洒下来;瓦檐下,总有温暖的灯光散出去。瓦檐内,总有远行的叮咛;瓦檐外,总有回归的脚步。而晨光夕月里,瓦檐下出入往来的,总是乡亲们勤俭的身影。偶尔暴雨突降,毫无防备、没伞缺笠的路人缩在瓦檐下躲雨。瓦檐,遂成乡亲们的“舞台”之一,虽土气狭小,却也温暖可亲,方言版的生活剧,就这样昼夜上演,精彩鲜活。
④曾经简单地以为,瓦只不过是晴天遮阳,雨天淌水罢了。直到一个月色薄凉的夜晚,有风呼呼地吹,我敏感而安静的心,听见了瓦片在我无眠的头顶纵情歌唱,心暖眼热的一刹那,唯有轻轻地说,原来你也未曾入睡,陪着我。自此,处处留心,且听瓦吟:冬日煦暖的阳光敲打在瓦片上,如小提琴缓缓推拉,若有若无,旋律平和;秋天飒飒的风在瓦面跑过,时缓时疾,声如短笛,悠扬跳跃;春夜的细雨,潇潇洒落,二胡般如泣如诉,惹人轻愁;夏季的暴雨,疏狂不羁,自是钟鼓铙钹急管繁弦的交响乐,即便停了,余音不散。这不,瓦沟上的雨滴,如断线的珠子,一颗一颗,啪嗒啪嗒,滴到天明,那是繁华散尽,落寞的红颜无休无止的叹息。
⑤小小的瓦,还有另一种风情可读可赏,偶尔,碰到一两个理着“瓦片头”的小男孩,倍觉温驯伶俐。有时,也会遇上压着一块瓦片似的厚重刘海的妙龄少女,有着民国女子的遗韵,就无端猜度她小时候是否把玩过瓦片。尽管明白,古人生女虽称弄瓦,这里的“瓦”却绝不是泥瓦,而是纺锤。但我想,倘若尘土有幸被制瓦匠巧手抟制成别致的瓦,又经某个如花女子的纤手细细把玩,那摩出的也是玲珑妙曲,一如粲然的心事和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用了“天蓝”“瓦蓝”和“明蓝”分别修饰瓦片、天空和心情,用语准确,而且使文章富有清新明朗的色彩美。
B.第④段“冬日……秋天……春夜……夏季……”组句兼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生动形象地铺陈了瓦片于四季蕴含的价值。
C.文章第⑤段作者由“压着一块瓦片似的厚重刘海的妙龄少女”联想到少女把玩瓦片,进而介绍了弄瓦的典故,展现了本文浓厚的文化意蕴。
D.本文抒发了作者对个人漂泊的感慨,也表达他对瓦片——那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即将消失在人们生活中的惋惜与不舍。
2.整篇文章都是第三人称,只有第④段用的是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柳
戎飞
①柳就柳吧,偏偏叫清明柳,读着就伤感。柳就让人想起杨柳依依,情绵意隽地长情,加了“清明”两字,有了古意,就这么雨纷纷地潮湿起来了。古人折柳相送,惜别怀远。想着那情形,沉甸甸的情绪就会蓄满心头。
②几年前,清明只是个节气,只是个假日,除了休息,与我没有什么关联。蓦地一天,清明突然就与我无法割舍了,成了心底不能愈合的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