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90字。
散文专题训练——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低陕北石
刘成章
陕北属于黄土高原,但黄土只是陕北的肉,陕北哪会没有骨?陕北,是一条刚硬的汉子。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不绝的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石头可以说是天下至尊。石头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沉雄、坚硬、厚实,人在其间伸展性灵。
陕北的石头含着雷电之光,粘着牛羊踩过的黄土,遍布山川,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摔在河谷,有的吊在悬崖,有的被树根紧勒。亿万年来,它们总是裸露在西北风中、大雷雨中、烈日的暴晒中。西北风、大雷雨、烈日,网织的深重苦难,教会了它们生存本领,也磨锐了它们的精神。它们陪伴着轩辕手植柏,它们是从莽原上、从古歌里长出的人类的脊梁。
陕北的石头有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那骨力感、頓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不同凡响,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
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既是他自信和自豪的倾吐,也是他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石头给陕北的每座山都当了沉稳高雅的底座。
延安的城墙不是用砖砌的,而是用石头砌的。我最先看到的世界,是炕头上宠物一样陪着我的小石狮,然后是石床、石桌。上学时,我常见延河波浪拍古城,拍出了石磬之音。一块块就地取材的石头,镶满了延安街道的路面,砌出了窑洞的朴拙和满城的石头纹理、诗意歌情。有朋友曾问我作品为何充溢着阳刚之气,我说那是因为延安的石头和我的灵魂发生了反应。
延河、洛河、无定河和黄河,都奔流在陕北的大地上,切割着陕北的石头。每块石头都是一个能量团,可以成火,可以成风,可以拱倒地狱。
陕北有一个县名,叫“清涧”。清涧的石板一层层地生在那里,发育在那里,成熟在那里,在山根河畔一叠一叠的,宛若竹简,宛若册页,宛若八百册线装书,宛若两万本新印的课本,使山河充溢着书卷之气。如果说别处的石头都是古典散文,那么清涧的石板就像南北朝的庾信写下的骈文,对仗工整。那一页页石板一页页书,仿佛一阵轻风就能把它们哗啦啦吹起。但是,翻它们的指头应是铁,应是铁的撬杠。有的石板上的纹理,俨然名家的书法,铁画银钩,力透石板,那应是柳青失落的信札。
除了书文信札,石头里还有美术作品。神木奇石遍布,宛如举行着雕塑展览,一件件浮雕圆雕,有如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它们的形成,除了源于风雨的剥蚀,还有黄河水汽的万载渗溶。受伤愈深,风姿愈美。在靖边、甘泉和志丹,丹霞地貌魅力无穷。那是石头的云霞在飘逸,像仙女不慎落下的缎披肩,像红葡萄酒流淌的起伏波浪,更像万物共做的迷离的梦。
在绥德、米脂、子洲一带,有男就有好石匠,三个石匠里,就有一个石雕艺术家。四千年前的石茆遗址石雕,两千年前的汉画像石,就是他们祖先的创作。那些朴拙而又浪漫的作品,滋养着他们的艺术悟性。他们和石头共脉搏,他们脸上的纹路融进石头的纹理。他们在四溅的火花中,让石狮子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重在借陕北石头经过漫长发展而形成的粗犷坚硬之美,赞美陕北汉子无惧风雨的阳刚之美。
B.文章写了陕北各处不同的石头,石头不仅是陕北独特的自然风貌,更是陕北人的血气、志气和精神的体现,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说志丹永宁山不只是奇石,还是一座丰碑,并把过去与现在相联,运用第一人称强调陕北的革命精神对“我”的影响。
D.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将石上的刻名磨灭与石头永恒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既使文章主旨明确,又引发人深思。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梦
余秋雨
①西湖的文章实在作得太多了,作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作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②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