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3088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正义”一词古已有之。西方的“正义”,原指“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引申为“符合天性,直截了当,不偏斜”。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强调人的权利为重点,重在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而在汉语中,“正义”则可拆成“正”和“义”两个字。“正”是“正中、不偏斜”,这与西方的意思有些相同;而“义”的原意是“宜”,即“恰当、合乎情理”。两字合起来的“正义”,就是合乎正当的情理。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
通过词源考证可以看出,中西方正义观既有总体上的一致,也有思考路径的某些不一致。
首先,中西方的正义观在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正义”的共同本意,可以简单概括为“理应如此”,即“应然之理”。“理”既包含自然之理,也包含人性之理。中外古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追求,创造了“正义”这个最高价值观念,为人类追求高尚的生活提供指南,并让它与一切邪恶、罪行、腐朽等相对立。因此“正义”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成为一个普遍的评价尺度,这个尺度既适用于评判每个人的每个行为,也适用于评判任何国家社会的制度体系。
其次,中西方的正义观存在着一定差别。从中文角度说,如何理解和处理“正”和“义”的关系,必然成为一个思考的起点。因为“正”主要是个描述词,源于对人的存在和对象事物本身“实然”状况的认知和理解;“义”则主要是个价值词,源于对人的主体行为的“应然”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正”与“义”之间,可能包含一种偏正关系:是首先确认“正”之本态,以正为义,以正导义,从“实然”导出“应然”?还是首先确认“义”之准则,以义为正,以义导正,以“应然”来指导“实然”?这两种可能的选择,正好反映出中西方传统思维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
在西方语言的传统中,从“置于直线上”引申出来的“人人各尽其职”,显示了一种“以正为义”的本意和思路。这就是“存在即合理”,西方思想家以承认和尊重人的天然本性、自在生命和现实状态为根据,去思考和说明什么是应有的善。因此西方思想家对正义的理解和阐述,多从人的权利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从中揭示现实生活中构成正义的要素和形式,从而将正义一步步地具体化为诸如“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制度正义”与“程序正义”,“权利正义”与“分配正义”,“补偿正义”与“惩罚正义”等具体类型,再一一研究如何改进它们的设置。这种日趋实证化的探究,把对正义问题的追究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引上了对社会制度与法律设置加以批判考察的轨道。也正因为如此,“正义”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强势”概念,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正义理论的特色。
而在中国历史上,则呈现一种“以义为正”的思考路径。古人先后用“义”与“利”的对立来强调“义”的内涵,用“天理”与“人欲”的尊卑来阐发“义”的根基,用“君子”与“小人”的身份来展示“义”的形象等,这些都是着意于贯彻“以义为正”的正义观,总体上并未超出个体道德和儒家仁义学说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其中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人权”概念往往被掩盖和淡化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献中,“正义”长期是一个似有似无、可以被各种道德规范替代的“弱”概念,甚至“正”“义”二字也很少在这个意义上连在一起使用。
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面临现代化的挑战,加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正义”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摘编自李德顺《中西“正义”理念之异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是从人 本性出发,强调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对社会的批判与建构。中西方正义观有一致之处。
B. 中国的正义是指“合乎正当的情理”,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丢失了法律与制度的意识。
C. 正义的本意是“应然之理”,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正义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
D. 直到近代以来,“正义”在中国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词源考证的角度,对“正义”含义在中西方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论述严密有力。
B. 文章引用荀子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在正义观上的“两分法”,强调其道德评判标准。
C. 对中西方“正义”理念,文章不仅论述其相同部分,更重点论述两者之间的差异,辩证科学。
D. 中国古代正、义二字很少连用,主要是因为“正义”一词被道德替代了,作者对此委婉提出了批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正义观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思考路径上则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
B. 本文中“正”指“实然”状态,“义”指“应然”认知,西方强调以“应然”来指导“实然”,中国强调从“实然”导出“应然”。
C. 西方的正义观多从人权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常常具化为一些具体类型,并逐渐在社会实践中成为强势概念。
D. 中国历史上,“义”总体上属于儒家“仁”的学说,由于淡化“人权”概念,导致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丢失了法律与制度的意识”错误,“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而在中国历史上,则呈现一种……。特别是,由于其中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人权’概念往往被掩盖和淡化了”,从文中来看,并非“丢失了法律与制度的意识”,而是法律与制度的意识不明显。
故选B。
【2题详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