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660字。

  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高二1月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 年 1月7 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①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
  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的问题。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 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
  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底在人”, 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
  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
  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
  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
  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 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
  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 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反省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
  的基础上的。鲁迅的日本友人增田涉曾经注意到“鲁迅的著作和他的日常谈话里,常常出现‘奴隶’ 这个词”,他认为,对于鲁迅,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触到内心”的体验。由此形成了鲁
  迅基本思路:“把人当做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号)”,是区分“传统社
  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基本标准与尺度;“自觉为人”,还是“甘
  当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帜)”,是区分“传统人(知识分子)”与“现代人(知识分子)”的 基本标准。他的几乎是无所不至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文明)批判正是以此为价值尺度的。
  鲁迅的“立人”思想也是他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反思的结果。鲁迅在本世纪初,当人们陷于西方
  物质文明与科学、民主的盲目崇拜时,他对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质疑与保留。而在30年代,当他对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上海都市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时,他在现代教育、现代传播(新闻,
  出版,等等)、现代家庭关系……诸多方面,都发现了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这正是意味着,
  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将人引出“奴隶时代”。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8页)第 1 页
  于是,鲁迅和他同时代许多杰出的知识分子一起,把希望转向“第三样的时代”与“第三种文化”。而当鲁迅对苏联的现实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现了“革命工头”与“奴
  隶总管”,发现了“目标”(争取人的彻底解放)与“后果”(人的新的奴隶化)的巨大反差。他
  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一再表示,要将他的这一发现,留给后代,则中国的前途“庶几有救”。这表明,尽管鲁迅终生也没有找到使中国人与人类彻底走出“奴隶时代”之路,但他最后仍然坚持(或
  者说又回到了世纪初的起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目标,这本身即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
  (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 材料二:
  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
  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于奴隶状态。 依赖于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 属于盲目的本能的人。
  悟性,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达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觉得流行的“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为文明”等设想并非根本,“立人”才是中国现 代化的出发点。
  B. 在对中国国情和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鲁迅提出“人”是根本,“立人”
  是首要之务。
  C. 鲁迅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无所不至,他用“自觉为人”还是“甘当奴隶”来区分“传统人” 和“现代人”。
  D. 鲁迅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引导国人改造国民性,摆脱精神的奴性状态,成为自 觉的理性的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结合《文化偏至论》一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刊载的杂志性质,可以推测鲁迅“立人”思想的 对象是新青年。
  B. 30年代上海都市文明中发现了诸多方面的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说明西方的现代化道 路是错误的。
  C. “奴性”不在身而在心,指的是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人,俗语里的“哈巴狗”指
  的就是这类人。
  D. 鲁迅终生也没有找到使中国人彻底走出“奴隶时代”之路,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逐渐“淡化” 对鲁迅作品的学习。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8页)第 2 页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支撑鲁迅启悟国人“悟己之为奴”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傲 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
  B.《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面对他人指控自己偷书,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并强调“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C.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里,祥林嫂为了寻求宽慰,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花了 十二元鹰洋的大价钱,回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D. 《阿Q正传》里的阿Q,在被强者揪住的时候,两只手捏住了自己的辫根,自嘲为虫:“我 是虫豸——还不放么?”挨了打也只是落荒而逃,并不还手。
  4. 材料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试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5. 阅读《论语•雍也》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请简述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
  涵和提出目的方面有何不同。(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 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 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事变)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