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060字。

  2022-2023学年度期末考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顾”字的本义是“回头看”来说,与“望”字相比,它们的视线方向一个是向前,一个是向后。同时,“回头看”有时候也包含着一种留恋的感觉。
  “望”字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前,“望”眼前的事物;“顾”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后,“顾”身后的场景。
  曹植的《白马篇》中有:“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其中“左顾凌鲜卑”译为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正因为“顾”有一个回头的含义,才能翻译成回师。李延年的《李延年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顾”字写出了见到倾国倾城的美貌女子忍不住一顾再顾,不住回头看的情态。“顾”字单用时便可以表示一个回头的方向,但“望”字往往需要借助与“回”连用才可以达到这种感觉,如在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一句中,我们绝不会认为诗人是在高楼上回头望川;但在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句中,我们便知道诗中所表是站在长安回首远望锦绣骊山。
  “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
  “望”字给人向远处看、登高望远的感觉,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人站在高高的楼台上,极目远望,直望到路与地平线的交界消失在天际。王昌龄《九江口作》中的“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中的“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韦庄《绥州作》中的“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等这些诗句都给人望向远方之感。
  而在北宋韦骧《多景楼》中的“江山远顾穷千里,风月平分入两州”,明人李攀龙《公燕诗九首•其五》中的“登台远顾望,高下见原畴”,其中“顾”字只有依附于“远”字这类形容词或与“望”连用才能表示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单单一个“顾”字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望”字多给人平视远方或是抬头仰望的视角;“顾”字多是一种平视或略微低头俯视的视角,而极少表示仰视的视角。
  “望”字给人抬头仰望的感觉,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诗人抬起头来仰望夜空中高悬的明月。又如,岳飞《满江红》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仿佛看到了岳飞心痛山河破碎,仰头望天发出悲愤长啸的画面。却少有“抬顾”“举顾”之类用“顾”表仰望的用法。
  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中的“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中的“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等表示诗人看自己的影子往往使用“顾影”二字,表示一个低头的俯视视角,同时有一丝因愁情而垂头的郁郁之感,却没有“望影”一说,因为影子就在自己脚下。
  清人沈德潜的《说诗晬语笺注》有载:“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归根到底是“意”的传达,是一种让人咀嚼诗词时品味到的氛围感,是我们中华文学美学观念中那种传神的感觉。通过比较“望”与“顾”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角感和空间感,我们可以认识到,哪怕是意思极为相近的两个字,在诗词中也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在鉴赏中华古典诗词时,我们要善于发现是什么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细细体味诗词中的事外远致,言外之意。
  (摘编自张文璐《浅论“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
  材料二: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作炼字。古人创作诗歌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或者说使刻画的意象更准确生动,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注动词。因为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能够写活画面,让意境特点更加鲜明,传递感情。它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
  二要关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它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侧重对象的静态。
  三、要关注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
  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摘编自林能监《一字一词总关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望”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前,看眼前的事物;“顾”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后,看身后的场景。
  B.单用“顾”字便可以表示一个回头的方向,“望”可以借助与“回”连用达到这种感觉。
  C.《公燕诗九首•其五》中“登台远顾望”一句,“顾”字依附“远”字表示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D.古诗词中的字句都具有美的价值,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准确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寇准的“高楼聊引望”一句中“望”,与杜牧的“长安回望绣成堆”一句中“望”的含义有所不同。
  B.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望尽天涯路”的“望”,带给人向远处看、登高望远的感觉。
  C.“望”与“顾”的视角完全不同,“望”字给人抬头仰望的感觉,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
  D.因为动词具有动态性、形象性,能够写活画面、传递感情等,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动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姚鼐《登泰山记》中“阳谷皆入汶,阴谷皆人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B.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中“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一句,“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
  C.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中“软红光里涌银山”一句,“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D.范成大《早发竹下》中“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两句,用“轻轻薄薄”“重重叠叠”这八个叠音字来形容薄雾、迭山,具有音乐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列两首诗中的重点字词。(4分)
  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不消散的乡愁  黄怡琳
  乡愁是无法被摧毁的,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它的存在代表着我们的灵魂有归处。即使那归处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即、随时变化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
  曾几何时,我时常思考,乡愁是否是有所寄托的、有形的物象呢?它是否能被摧毁?那时的我,每当因接触到与老家有关的一切而惆怅时,就会思考起这个问题。
  六岁那年,我离开高州的奶奶家,去到佛山的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