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11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结果是地方上有地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
  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他当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
  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而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正式活动。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
  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事,好比增产等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出来。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
  材料二:
  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他认为:“士为四民之首……既然整衣冠,挟书册,号为民首之人,当思言民首之言,行民首之行,处不愧为士君子,出不愧为士大夫,使人敬而爱之,则而效之。”张履祥说“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乡”的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基于自身在政治结构中特殊作用的考量,地方凡有地位的人是不会去担任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之类职务的。
  B.保甲制度既干扰了许多民生事务,又让上令不得下达,影响了中央集权,是基层行政僵化的重要推手。
  C.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能有效地应付人民的生活问题,所以张履祥才得以在乡村社会实施礼治,维持乡村秩序。
  D.保聚之法和避地迁徙都是在社会动荡时期的自保的做法,但是前者更加积极有为,后者多少有些无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央政权通过保甲制度,试图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令有效实施,但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并不算成功。
  B.不愿意去当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一类职务的地方乡贤,或许有可能愿意担任“保聚”之法下的甲长、保长等,护佑一方平安。
  C.在天下混乱、人民流离、教化不行、礼仪不复之际,张履祥肩负时代使命,推行保聚之法,用礼来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D.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复兴古礼,是因为明初的礼治、乡约是化民成俗,使乡风淳朴,从而规范民众生活的最佳选择。
  3.下列选项,和材料二张履祥的观念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明代王守仁本有“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泰州学派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C.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进行以“申明法令”为内容的法律宣传和教化,强调使民知法守法,“此为先务不可后也。”
  D.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更大”。
  4.张履祥提出的“保聚之法”和费孝通提到的“保甲制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                  ▲                      ▲                 
  5.2020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见解。(4分)
  ▲                  ▲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信陵君之归
  廖沫沙
  信陵君回国了!一别十年,魏王——虽然和信陵君生了十年的嫌隙,现在看见异母同父的兄弟赴难而来,也不禁欢喜。
  这时秦兵已出函谷,溯黄河,逼大梁,国势危急,人心惶惶;但大家有一个希望,就是亡命邯郸十年的信陵君归国,与魏王重新合作,同救国难。大家都记得,十年之前,信陵君与魏王同心合力,精诚无间的时候,不但却秦、安魏,使魏国臻于富强,为诸侯所敬服,而且存韩、救赵,系天下之安危,成为列国的和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