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8110字。
机密★启用前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年元月高三年级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中国戏曲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表现手段丰富到戏曲艺术中来。戏曲守正创新,关键是要想清楚怎样守正,在哪里创新。
正在巡演的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的题材,适用于广阔宏大的史诗性叙事方式,具有“史诗京剧”的艺术特质。我们把《国际歌》的旋律嫁接、融合到京剧唱腔中。《国际歌》的灵活运用,赋予整出戏精神气质,使戏的音乐格调崇高起来。戏的结尾,不在同一情境的李大钊和赵纫兰夫妻,在舞台上同时出现,隔空对唱,以“二黄原板”为基础,在唱腔后半段巧妙运用了昆曲,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和京剧“二黄”声腔形成强烈对比,充分展现出二人心心相印的深厚感情和伟大信仰的精神力量。这些地方都是大胆创新,但都谨慎保持在剧种范式中。唱腔设计要分层次和比重,要旧里有新,破立显章法。《国际歌》的旋律与传统唱腔,共同营造熟悉的陌生感,很好地配合了观众的情绪变化。
剧种的发展,包含着唱腔的不断完善。现在的京剧,包含着汉调、徽调、梆子、昆曲等多种声腔,经过长期融合才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艺术风格。对于戏剧作曲,声腔布局是第一前提,如同建筑的“四梁八柱”,音乐节奏则给整出戏勾画出情绪和感情外化的轮廓。1994年,我在创作京剧《夏王悲歌》时,就采用了一曲贯穿全剧的手法,借鉴分节歌,换词不换曲,曲调在剧中反复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电视剧的主题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原因之一就是反复。比如《好汉歌》,因为电视剧《水浒传》流行起来,几十集的剧看完,歌也听了几十遍,旋律自然就走进心里了。
戏曲音乐必须创新,简单套用旧有程式是行不通的。作曲者的修养和审美非常关键。音乐创新可以引进多种音乐元素,作曲者必须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审美不仅包含着对艺术的认知,还包括对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判断。创新首先得分清楚哪些是先进的、哪些是落后的,哪些是观众喜欢的、哪些是观众反感的。
我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其区别首先在于唱腔。任何一个剧种,没有脍炙人口的唱腔,本子再好、做工再好,也不可能吸引人。戏曲音乐来自民歌、说唱,因而直接搬用了“宫调”“套数”等,板腔体的出现,打破了曲牌联套框架,建立了新的戏剧性音乐体系,“以歌舞演故事”,进一步戏剧化。今天的戏曲音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曲家正主动将更多作曲技法移植运用到戏曲音乐之中。独唱、对唱、重唱、伴唱等传统戏曲中鲜见的演唱形式,为戏曲人物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多路径。主题曲贯穿、一曲多用等音乐发展手法,让剧目音乐的整体性得到加强。尤其是乐队的组合使用,使戏曲音乐中的器乐部分具有了营造环境、推动剧情、烘托气氛等表现功能。但这些都还是初步的努力,还在继续发展和探索中。我们既要坚定地发展,又要审慎地克服盲目性;既要“一板一眼”,也要“南腔北调”。
(摘编自戏曲音乐家朱绍玉《赋予戏曲更丰富的音乐语言》)
材料二:
本次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以线上、线下同时首演的全新模式进行,助推京剧艺术进入“双线时代”,着力打磨优质内容投放市场。线上、线下双重推进,不仅有效开拓新生线上市场,培养年轻观众观演习惯,更是推广京剧艺术的关键桥梁,同时还保证了与剧场演出的共时性、现场感。全剧描写了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护送陈独秀离京赴沪并相约建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就要准确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B. 作曲者的修养和审美是戏曲音乐能创新的关键,套用旧有程式的创作方法是一种倒退。
C. 《李大钊》的首演以线上线下同时首演的全新模式进行,促进了京剧传播模式的创新。
D. 《李大钊》在舞美设计上独辟蹊径,采用群舞的艺术呈现方式营造出打动观众的意境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戏曲至今能保持旺盛生命力,与戏曲音乐能够不断守正创新、适应时代密切相关。
B. 京剧《夏王悲歌》采用一曲贯穿全剧的手法,换词不换曲,是受到了《好汉歌》的启发。
C. 作曲家将开场曲、幕间曲、结束曲移植运用到戏曲音乐之中,拓展了音乐的发展空间。
D. 《李大钊》在演出中融入曲艺元素,借鉴西方歌剧的形式,是为了更加贴合剧情需要。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史诗京剧”定位的表现的一项是( )
A. 宏大的革命题材 B. 播火者的英雄形象
C. 以歌舞演故事 D. 崇高的音乐格调
4. 朱绍玉在给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作曲时,把《国际歌》的旋律嫁接、融合到了京剧唱腔中,被称为“神来之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作曲的好处。
5. 《李大钊》的创作者们为推动京剧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作了很多努力,我们能从中得到关于现代戏曲创新的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套用旧有程式的创作方法是一种倒退”曲解文意,原文是“戏曲音乐必须创新,简单套用旧有程式是行不通的”。“简单套用旧有程式是行不通的”不等于“套用旧有程式的创作方法是一种倒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就要准确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B. 作曲者的修养和审美是戏曲音乐能创新的关键,套用旧有程式的创作方法是一种倒退。
C. 《李大钊》的首演以线上线下同时首演的全新模式进行,促进了京剧传播模式的创新。
D. 《李大钊》在舞美设计上独辟蹊径,采用群舞的艺术呈现方式营造出打动观众的意境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戏曲至今能保持旺盛生命力,与戏曲音乐能够不断守正创新、适应时代密切相关。
B. 京剧《夏王悲歌》采用一曲贯穿全剧的手法,换词不换曲,是受到了《好汉歌》的启发。
C. 作曲家将开场曲、幕间曲、结束曲移植运用到戏曲音乐之中,拓展了音乐的发展空间。
D. 《李大钊》在演出中融入曲艺元素,借鉴西方歌剧的形式,是为了更加贴合剧情需要。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史诗京剧”定位的表现的一项是( )
A. 宏大的革命题材 B. 播火者的英雄形象
C. 以歌舞演故事 D. 崇高的音乐格调
4. 朱绍玉在给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作曲时,把《国际歌》的旋律嫁接、融合到了京剧唱腔中,被称为“神来之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作曲的好处。
5. 《李大钊》的创作者们为推动京剧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作了很多努力,我们能从中得到关于现代戏曲创新的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B 3. C
4. ①可以彰显京剧《李大钊》题材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国内国际的重大影响;②赋予整出戏精神气质,使《李大钊》的音乐格调崇高,符合它的音乐格调定位;③能与传统唱腔共同营造熟悉的陌生感,配合观众的情绪变化;④《国际歌》的旋律和《李大钊》“史诗京剧”的艺术特质相一致。(答对两条即可)
5. ①创新要谨慎保持在剧种范式中。②创新要破立之中显章法,营造熟悉的陌生感。③创新要兼收并蓄,不断完善,熔铸出统一的艺术风格。④创新要尊重时代审美和大众需求。⑤创新要克服盲目性。⑥创新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答4处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套用旧有程式的创作方法是一种倒退”曲解文意,原文是“戏曲音乐必须创新,简单套用旧有程式是行不通的”。“简单套用旧有程式是行不通的”不等于“套用旧有程式的创作方法是一种倒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