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700字。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武汉市重点中学4G+联合体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月10日 试卷满分:150分
  ★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光潜诗境论引起较大争议和批评的是他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和“有我 之境”、 “无我之境”的辩驳,因为它们涉及诗的品评标准,是诗学中的重要问题,所 以下面略加评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则)里提出“隔”与“不隔”,朱光潜赞赏王氏的首 创之功,但遗憾的是,王国维只是示以诗例, “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于是,朱光潜从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程度及其在读者心中引发的心理效果之角度加以阐发:“情趣与意象 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 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朱光潜接着认为王氏说隔如“雾 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可商榷。他的理由是,诗原有偏重“显”与偏 重“隐”的分别,王氏的标准似乎太偏重“显”。朱光潜认为,不能要求一切诗都隐或 都显,他的结论是“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 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
  朱光潜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王氏的评论确实与王氏的原意相去较远,因此受到研 究者的质疑,其中以吴文棋和张世禄为代表。他们的反驳集中在两点:第一, “王氏所 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朱君所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第 二,言情诗不一定非要隐,因为“诗人如李白、岑参,词人如苏东坡、辛弃疾,他们的 表情如飘风疾雨之骤至,如长江黄河之奔流,后来的批评家并不以其显而薄之”。
  后来的研究者如叶嘉莹、叶朗都赞成吴、张的意见,认为朱光潜用隐与显来批评王 国维的隔与不隔有许多不妥之处。这些对朱氏的批评是中肯的。叶朗还进一步指出,王 氏的隔与不隔的区别, “不是从意象与情趣的关系上见出,而是从语言和意象的关系上 见出”。语言能充分、完美地传达作家头脑中的意象,并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
  动的意象便是不隔。叶氏也看到“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 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便是隔。他 们的辨析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 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里又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别:“有   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   为物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 一宏   壮也。”朱光潜认为,王氏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实  际就是由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的“移情作用”,这种境界应该叫做“同物之境”;王   氏所说的“无我之境”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应   该叫做“超物之境”。朱光潜对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的重新界定,着意强调审   美观照活动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他说的“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   为自我性格、情趣、经验的返照”,这是他从诗境论出发的必然结果,朱氏对具体诗例   的解说也是言之成理的,所以叶嘉莹称赞朱氏所提出的“实在也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
  但是,他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也确有较大的 差异,这一点以前的学者已经指出。抓住问题关键的是叶嘉莹和叶朗。叶嘉莹认为,王 国维“有我”“无我”的来源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是就物、我关系所形成的美感之 根本性质而作的区别,与朱光潜的就欣赏时的知觉情感的外射作用的移情论立足点根本 不同。所谓“有我”是指“当吾人存有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相对立之利害关 系时的境界”, “无我”是指“当吾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 相对立时之境界”,在前者,有物我利害之冲突,美感多属“宏壮”一类,在后者,根 本没有物我对立之冲突,美感多属“优美”。叶朗认为朱光潜的批评未能抓住问题的本
  质,他也从叔本华哲学入手作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指出王氏“有我”“无我”之境都是   由“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所产生”,两者的区别在于, “无我之境”的主体只是作为   “认识的纯粹主体”(“知之我”)不存在对于意志(“欲之我”)的任何回忆;而“有我   之境”则伴随着对意志的回忆。并且叶朗还指出,王国维的这种审美观照理论,要求用   “知之我”排除“欲之我”即排除情感,与他的情与景,意与象统一,“一切景语皆情   语"的说法自相矛盾。佛雏也认为朱光潜的误评“正由于把这个体系这两种不同的‘我’ 弄混了”,其理由与叶朗的大致相同。
  (节选自朱立元、张旭署《朱光潜<诗论>前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朱光潜赞扬王国维最先提出“隔”与“不隔”的概念,但并不同意他说的隔如“雾里 看花”,不隔如“话语都在目前”。
  B. 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隔”与“不隔”进行批评曲解了王国维的原意,因此朱光潜 受到了研究者的质疑和批评。
  C. 朱光潜将“有我”和“无我”之境重新界定为“同物”和“超物”之境,这是言之成 理的,受到了叶嘉莹的称赞。
  D. 王国维“无我之境”的理论等于要求情与景、意与象相对立,事实上与自己“一切景 语皆情语”的说法相违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诗的品评标准上,虽然朱光潜对王国维的批评存在不少问题,但它引发了学者们的
  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相关问题。
  B. 关于“隔”与“不隔”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组概念, “隔”不如“不隔” 高明, “有我”也不如“无我”高明。
  C.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但它与康德、叔本华等哲学有密切联 系,可见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重要性。
  D.  “前言”通常多为肯定与赞美,而本文更多是在指出朱光潜诗境论的不足,这显示了 作者严肃的学术态度与客观的学术立场。
  3.下列选项,不符合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的一项是(3分)(  )
  A.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D.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 4 分 )
  5.下列材料是朱光潜诗境论的原文,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 4 分 )
  ……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 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 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 “采菊东黄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淮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 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 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 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折叠①(节选)
  郝景芳
  依言②出现了。老刀③迎上前去,依言看了看左右,没说话,带他去了隔壁的一家 小餐厅。两个穿格子裙子的小机器人迎上来,接过依言手里的小包,又带他们到位子上, 递上菜单。依言在菜单上按了几下,小机器人转身,轮子平稳地滑回了后厨。
  两个人面对面坐了片刻,老刀掏出信封。
  依言却没有接: “ …… 你能听我解释一下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