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7320字。

  机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2022年12月27日上午9:00—11:30〕
  乐山市高中2023届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一般认为,在文明社会中,史前文化与原始艺术早已烟消云散了,其实,深入考察民间艺术就会发现,相对封闭区域的民间艺术世界,几乎仍然是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比如,民间刺绣、印染艺术中绽放的牡丹、菊花、葵花等图案,并非仅仅出于审美创造,而是远古时期太阳崇拜秘密符号的遗留;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老人过寿的时候都要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祝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称之“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文化。小传统文化由于缺乏反思能力,其中观念形态往往来自大传统的影响。以儒道佛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有的影响还非常隐蔽,比如,文人看重优雅的言辞文字,这对于无知识的乡民来说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实际上他们却很巧妙地在民间信仰仪式中表达出对中国文字的尊重。总而言之,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
  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因此,我们也许应该谨慎地批判、改造,积极地保护、研究。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由于文化剧烈地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重估其当代意义。
  民间艺术通过象征体系成为一种民族共享性的文化符号,它是社群成员之间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有着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尚未丧失。尤其是民间集体表演艺术,如节庆、庙会时的演出,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文化认同仪式的演练,通过审美化的仪式,人们直观地体验到他们在情感、文化上是一个共同体。近二十年来,在乡土社会逐渐解体的当代,不仅华北的乡村,甚至一些大都市,传统节庆、庙会反而大有复兴之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庙会依然会保留在现代城市民众的生活之中,并且成为人们文化认同与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庙会》)。
  民间艺术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一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族群文化记忆的载体。是我们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面对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尤其是通过一次次操演传统的民间集体表演艺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与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感受到我们并没有远离祖先以及他们的情感与信仰。民间艺术建构了一个关于过去的象征的空间,有利于形成一种“无场所的记忆”,这对于“离土”进程中的当下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众所周知,人不可能仅仅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离不开记忆,尤其离不开来自社会生活的“集体记忆”。事实上,“离土”的乡民也非常渴望通过民间艺术重温他们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
  总之,民间艺术并非仅仅是审美的对象,还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一旦活态传承下来,“就会建构起当下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并成为当下文化形态的参照”(《乡村文化与现代性》),我们应该努力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季中扬 胡燕《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是一种小传统文化,大传统文化往往会影响其观念形态。
  B. 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
  C. 文化剧烈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因此我们更应该重估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意义。
  D. 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我们应活态传承这种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并发出“活态传承民间艺术”的号召。
  B. 文章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从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三个层面阐述民间艺术 文化内涵。
  C. 文章例举传统节庆、庙会复兴的现象阐明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也未丧失其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
  D. 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论述缜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娃娃穿戴的虎头鞋、虎头帽,刺绣中的龙凤呈祥图案等,很可能是远古图腾崇拜观念的流衍。
  B. 唢呐等传统民乐通过网络直播的活态传承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内涵。
  C. 全国大多数地区在老人过寿时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品成为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
  D. 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错误。从第一段可知“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并非“核心内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与“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器官移植能够成功非常不容易,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移植后24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受者常伴有全身症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受者循环内存在针对供者—HLA的抗体,常见于ABO血型不符、多次妊娠、反复输血、既往移植史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