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920字。

  黄山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讲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艺术作品通过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心。而这种楼阁是如何也筑起来的?我们先拿艺术作品做实例。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帝平明金殿开,处招团扇共不出。玉欣不及太犹持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不曾留下他作诗时心理历程的记找,但我们借助心理学的知识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见大概。
  他必定使用想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 “意象”。意象在脑中印有痕过.看不见寒鸦时仍然可想象到寒鸦像什么样,甚至于从来没有见过寒鸦,别人描写给你听,你也可凑合已有意象推知大概。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是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鸡,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象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人人都见过 “寒鸦”和 “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所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就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的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就是从混沌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可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向,班婕妤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比如《关雎》就是拿雎鸠的挚爱比夫妇的情谊。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
  “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长信怨》一诗中的“昭阳日影”便是“象”,象征皇帝的恩宠;“皇帝的恩宠”是“理”,但我们一定要把它明白指为“皇帝的恩宠”的象征,有未免以迹象绳玄渺。诗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第10章)
  材料二:
  柳宗元有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渊修什,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啖酸”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关并不在外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关离不开人的审关体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的想象经过再现、创造,在心里唤起意象,从而建造出空中楼阁,并借此来慰情遣心。
  B.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二是联想作用,而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6.柳宗元认为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须用“意识”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D.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就这样生成了。
  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光潜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论证分想作用的重要性,引用王昌龄的例子则是为了阐述经验联想的内涵。
  B.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实际上是因为外“物”经过了诗人的“象”化,是不可以古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C因为“物”是客观的,相对来说是稳定的,而“象”是主观的,是变化的,所以“物”和“象”不能等同视之。
  D.朱光潜谈美,一再强调外在的“象”不能离开审美主体的“见”的活动,这与柳宗元的观点异曲同工。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是靠创造的想象创作的。
  B.《孔雀东南飞》的开头两句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都属于类似联想。
  C.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D.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是因为作者的“见”而成为审美对象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以及主要论证方法。(4分)
  5.唐代画家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