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0200字。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案请做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作为当年轰动全国的摄影作品《俺爹俺娘》的创作者,焦波有很多标签,记者、摄影师、导演,而他更认可“农夫导演”这个称号,并深以为荣:“农民在土地里种植庄稼,我们在土地里种植故事。老百姓的粮食丰收了,我们的片子也收获了。”
摄影界曾经有“焦波一辈子吃‘爹娘’这碗饭”的非议。除了《俺爹俺娘》,焦波近些年做了什么?或许并没有人能完全说得清。记者和他深入交流后得知,近几年的焦波“想尽量多拍几个不同地方,看看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条件下的村子摆脱困境的过程”。乡村一日千里地发生变化,焦波将相机换成摄像机,为中国乡村的历史发展进程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档案。
一
杜深忠是焦波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主人公之一。数十年里,他一直执着于自己的梦:关于文学、琵琶、一种存在美和思考的生活。村庄里的人奚落他痴人说梦,不务正业。他也曾尝试出走,去北京“不知天高地厚地搞文学创作”,辗转于山东各地干苦力讨生活,却一次次溃败而归。“你说他是一个普通农民吗?不是。”焦波说,“这就是我想表现的农民的形象。不是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有文化追求,有理想追求。这就是农民发展的方向”。
“一个悬崖上的村民组叫泉里,为见证修路的过程,我们沿着尺把宽的小路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我们去了28次,我摔倒了12次,终于见证了公路修到了这个村。”2016年为拍摄《出山记》,焦波率团队住进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的大漆村。《出山记》展现了申学王一家在经过争吵、犹豫、担忧、焦虑之后搬到县城的兴奋和憧憬。该纪录片折射了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史,尽管艰难,但农民毕竟受益并看到了更有希望的未来。
出山不易,进城更难。2018年,焦波团队来到遵义市新蒲新区的安置点拍摄《进城记》。挑人物时,焦波希望有一个年轻人,青春、阳光、上进,有开始新生活的感觉,最终在《出山记》素材里发现了覃猛。“抽签领房,他开心地说:‘如我所愿。’我眼前一亮。这个情节成了《进城记》第一幕。”焦波说。
焦波认为,史书不应该只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中国的史书理应为农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扶贫减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在焦波的镜头中,中国农民正经历着从“物质求生”到“精神入城”的意识转变。
二
从记者时代就喜欢跑农村,拍纪录片一直在乡村,不知何时起,焦波有了“农夫导演”的称号。一方面,他的镜头始终对着乡土中国,对着农民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出生于农村一个最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家种了几年地,至今还保留着农民的习性。
他回北京的时候很少,几乎都在乡村,家人都习惯了。他有时候把团队一分为二,同时拍两个村,每一部片子,他都会扎根到当地一年甚至更多时间。拍摄《乡村里的中国》时,焦波把自己租住的房屋挂上168号(村里共167户),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出山记》《进城记》拍了整整四年。焦波动情地说,“人这一生有多少个四年呢?假设有一天我走了,请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拍纪录片的地方”。纪录片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共同完成的题目。因为相互信任,最后成就了作品。
毫无疑问,焦波的摄像机还会一直拍下去。他深刻地理解着以自己爹娘为代表的农民,用双脚丈量着中国的土地,寻找一个民族如何走向现代的答案。他认为,当我们读懂了乡村,可能就会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和这片热土上不断去奋斗拼搏的人们。
(摘自2022年3月18日《大众日报》)
材料二: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有“动态相册”“生活之镜”之称。一部部纪录片通过展示自然、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满足观众的求知欲,也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无论哪一种纪录片,真实始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相较于人们在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焦波的作品《俺爹俺娘》《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进城记》都反映了焦波“中国的史书理应为农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创造理念。
B.《乡村里的中国》主人公之一杜深忠是为古老的乡村输入新鲜血液的新农民的一员。
C.《出山记》里的申学王一家是急切地逃离乡村与土地斩断关系的代表。
D.《进城记》里的覃猛反映了中国农民正经历着从“物质求生”到“精神入城”的意识转变。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提出的“纪录片将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纪录片《本草中国》借助中医这一广受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
B.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注重用声音营造现场感,电锯的声音、修复木器的声音与影像结合,将文物修复的现场环境、文物修复师的工作状态和情绪传达给观众。
C.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将百年前的历史痕迹重新搬进荧屏,让我们尝试理解一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故事和情怀。
D.纪录片《我们的男孩》围绕一场跨国医疗救助事件展开寻访,从一段六十年的感恩回馈中,娓娓道出中俄两国跨越时空的友谊。
3.人物通讯往往运用小标题来多角度分层组织材料,请为材料一通讯稿的一、二两个部分加上小标题。(4分)
一: ▲ 二: ▲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分析焦波的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
▲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