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120字。

  江西省“九江十校”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论语》者不可不知。”(《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但《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目标。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
  孔子和西方哲学家不一样。西方哲学家往往会从抽象到具体,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但孔子会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有多少种解释,“爱人”两个字是他对仁的最高本质的概括。对于普通人来说,爱人是基本道德,对于统治者来说,爱人爱百姓是基本义务。但“爱人”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到却不易。所以,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最后的底线。《论语》里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做事情不考虑对自己有利没利,只要是正义的事情,刀山火海都会去做;智者则有利就做,对自己不利,暂时不做,或者根本不做,是有条件的。所以,仁者和智者,境界上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知而能仁,方为天下之道,这是孔子希望大家能够去做的。《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现实的世界只是“实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应然的”世界。
  (节选自张汝伦《孔子和《论语》》,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今天读《论语》,要读出《论语》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而不能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
  B.《论语》虽曾受到批判,但在古代曾影响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
  C.孔子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他始终用“爱人”来概括仁的最高本质。
  D.《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能帮助人们建立信仰,引领人们向上走,追求“应然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钱穆先生“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的话开篇,引出今天我们怎样读《论语》的话题。
  B.文章批评了《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明确了《论语》的主旨是关于文明的完善。
  C.文章回顾了《论语》长期以来对中国人的影响,指出孔子既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
  D.文章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地论述了《论语》的现代意义,能够引导我们正确地解读《论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学派的特色可以表述为“内圣外王”,“外王”是“内圣”的目标,“内圣”是“外王”的准备。
  B.孔子的思考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这使得今人读《论语》不仅仅能感受古代的智慧。
  C.《论语》明确了做人做事的方法,因此被人们看作中国第一书,甚至被誉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D.孔子认为知而能仁方为天下之道,倡导人们知而能仁,他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沈阳市新乐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煤精制品,器型主要有球形器、泡形器、圆片形器、圆锥形器、盔形器等。195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沣西的西周墓中发掘出了煤雕圆环,在陕西宝鸡西周大墓中发掘出了用煤雕成的玦。这说明,在这一历史时期,煤仅仅是一种雕刻原料,人们更看重其装饰性而不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