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44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整合
第一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出发
老舍
不要说高粱与玉米,就是成熟最迟的荞麦,也收割完了。平原变得更平了,除了灰暗的村庄,与小小的树林,地上似乎只剩下些衰草与喜欢随风飞动的黄土。近处的河流与铁道,和远处的山峰,都极明显的展列着,仿佛很得意地指示出这一带的地势。
这是打仗的好时候。
大山在西边。我们不要说出它的名字吧,因为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
山下有向东流的一条不很大,也不很小的河。河的北边,无论是在靠近山脚,还是距山一二百,甚至于好几百里的地方,都时常有我们的军队驻扎。我们的军队时时渡过河去杀敌;敌兵也不断地渡过河来偷袭。这条浑黄,没有什么航船,而偶尔有几座木筏子的河,也正像西边的大山,时常发出火光与炮响,成为决不屈服的战斗员。
大山的脚底下,现在,有我们的一军人。
河南边,铁路东边,是被敌人攻陷的文城。
河北边,在文城的东北约五十里的王村,驻着我们的一旅人。
文城的敌军,望见远远的西山,便极度不安地想起山下的一军人——他们必须消灭这一些人,才能逐渐的“扫荡”山里的军队;他们只有消灭了山下与山上的军队,文城和其余的好多地方才能安安稳稳地爬伏在他们的脚底下,他们怕和恨西边的大山,正好像小儿在黑暗中看见一个丑恶的巨人一样。
同时,我们的驻在文城东北王村的那一旅人,就像猎户似的,不错眼珠地,日夜监视着文城的敌人。只要文城的敌马一往西去,他们便追踪而至,直捣敌人的老巢。
地上连荞麦也割净了,西山的远峰极清楚地给青天画上亮蓝的曲线。山峰高插入云,也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
右纵队自文城附近渡河,再向西;左纵队自文城先向西,而后再渡河,敌人分南北两路进攻大山脚下的我军。王村的一旅接到紧急命令,以先头部队两营渡河南进,相机袭击文城和车站。
由全旅选派的便衣队首先出发。他们的任务是:一,要混进城去,探听敌情;二,要把旅长给城内维持会会长——王举人——的劝告书送达;三,要在城内散布开,以便里应外合,克复文城:四,假若攻城不得手,他们便到车站上破坏交通,并毁坏堆栈。
任务是艰巨的,可是三十二条好汉的脸就像三十二面迎风展动的军旗那样鲜明,壮丽,严肃。他们似乎不知道什么叫作危险,而只盼着极快地混进城去——一到城里便好似探手到敌人心脏里去,教敌人立刻死亡!
对化装、入城、埋伏、袭击……他们都是老内行。只要还有中国人的地方,他们便能钻进去;像只要有风便能放起风筝那么简单而有把握。
……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简练的语言将抗战时期文城附近的敌我态势作了介绍,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
B.选文由“一军”“一旅”“左右纵队”到便衣队“三十二人”,由大到小地展现了英雄群像。
C.选文具体地介绍了全旅和便衣小分队的作战任务,给读者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D.选文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中国人民不可侮、誓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民族情感。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借助于老郑的心理活动描写,再次强调了丁一山王宅准女婿的特殊身份。
B.“呆呆”“呆立”写出了老郑的善良和淳朴,也表现了他对丁一山的担忧。
C.“仿佛”二字写出了老郑对枪响听而不闻,反映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
D.最后一句不交代枪声的来源,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后来故事的期待。
8.选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大少爷”绰号,试作分析。(6分)
9.景物描写对作品的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任选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第二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在阿吾斯奇(节选)[注]
董夏青青
晚饭后,通讯员带他去了连队的储藏室。到那儿才发现,小弟平日就把自己的箱包收拾得很利索,根本不需要他再做什么。
周围这么多的箱子里只有小弟的箱子把手断了,用一截尼龙绳和胶带缠了一个替代的。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赚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大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排做,小弟就大发脾气。奶奶想把钱攒下来,让他和小弟趁早成家,小弟总觉得家底太薄,还要等两三年。
他抬起头,白炽灯管频闪的呲呲声叫他突然一阵心悸。此刻,他想起了当年弟弟的预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