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9760字。
江西省2023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其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它通过比喻、联想等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毛诗》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古人把《诗经》作为经,引申出“仁及草木”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到的。
现代诗学问题出在何处?出在“文学”概念和世界观上。中文中“文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指的其实是文献、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文学也有文化的含义,如《共产党宣言》中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说法,其中“文学”的含义也是广义的文化,现代学科在西方分化出来以后,“文学”概念特指狭化的文学专业。“五四”以来的诗学从现代“文学”概念出发,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自然反映不出《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
“五四”以反封建著称,但由于时代局限,也存在对传统道德中的永恒内容缺乏辨别的弊端。现代诗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剔除《诗经》解释中的封建伦理,认为《诗经》自从成为儒家经典,就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金科玉律,而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这种认识不可谓不犀利,但也难说不偏激。“思无邪”乃孔子所说,“温柔敦厚”系《礼记》记载,“经夫妇”一段则出自《毛诗序》,上述说法意味着历史上对《诗经》的经学解释全无价值。照这么下来,中华文化还有什么可讲的?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的真实”。前者指诗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为是倾“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篇兼备美刺两说。达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共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摘编自乔清举《论<诗经>“经”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诗学将《诗经》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因此无法揭示《诗经》在历史上的文化功能。
B.《诗经》以诗教的方式,涵育人的性情,引导人向善,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C.在现代诗学看来,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
D.揭示“源的真实”是现代诗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学术探究能拓展《诗经》的阐释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亮出现代诗学的特点,以之引出中心观点“《诗经》首先是‘经’”,领起下文的具体论述。
B.文章引用《行苇》中的诗句,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巨大。
C.文章指出“思无邪”来自孔子,“温柔敦厚”出于《礼记》,意在增强对现代诗学的反驳力度。
D.文章引用《毛诗》和今文经学对《关雎》的评价,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化中都可以指广义的文化,但其现代含义是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
B.如果用现代诗学的视角来解读《行苇》的开头四句,极有可能抽空其积淀的精神底蕴和负载的文化价值。
C.对于《蒹葭》,有“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的说法,这种说法体现了传统经学的阐释思想。
D.采用新经学方式,既有助于把握《诗经》的文学价值,又有助于弥补传统经学的不足,开掘《诗经》的丰富底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说法不当。根据第四段可知,现代诗学认为“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这些”指的是“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和“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金科玉律”,不包括“成为儒家经典”。
故选C。
【2题详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对话杜志雄、王秀东
嘉宾:杜志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王秀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强调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有何意义?
杜志雄:首先,这是乡村振兴的底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