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90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考试
  高 一 语 文
  2023.02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由此又阐发出许多道德观念,“信”就是其中之一。《论语•阳货》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信”是与“恭”、“宽”、“敏”、“惠”相并列的仁德表现,是孔子所强调的君子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必备的道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对“信”多有论述。在他看来,“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
  朋友关系是儒家所提倡的人伦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曾说:“天下之达道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可以说,朋友之间能否相互信任关系着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所以,孔子十分强调朋友之间的“信”。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自述其志时,其中就希望“朋友信之”。
  《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社会是一个“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想国。由此看来,在某种程度上,“信”也可以说是孔子人生的一种理想,它代表着孔子所希望达到的社会的理想境界。故要求统治者要以信义换取人民的支持,“信则人任焉”,这是为政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为政者之间也要讲“信”,《孔子家语•大婚解》记载,鲁哀公问孔子怎样为政,孔子回答说:“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这三个方面能做到“正”,那么其他事物也就会相应合理了。君臣之间讲信义应该是互相的,而且就当时的语境来看,孔子更侧重的是对君主的要求。只有“君使臣以礼”,臣子才能够对国君尽忠尽职,继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治理。
  但是,孔子对“信”也并非毫无原则地一味信守。在孔子那里,“信”有大小之分,他曾说:“君子贞而不谅。”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贞,正也;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贞是符合道义的大信,谅是拘于小节、不合乎道义的小信。孔子认为君子要“谋道不谋食”,“义以为质”,要坚守大道,不合乎道义的“信”,可以不必遵守。对于那些拘于小节,不知道通权达变的死守小信的迂腐之人,孔子是不赞成的。
  (摘编自郭海燕《孔子说“信”》,有删改)
  材料二:
  在孔子的“仁学”体系中,“信”作为诸德之一,和其它诸德一样,也只是“成仁”的标志之一,是从属于“仁”、服务于“仁”、统一于“仁”,以“仁”为目的和归宿的。“信”受“仁”制约,但在特殊情境下,遵循“信”会与“成仁”发生冲突,对此,孔子认为,为了“成仁”可以“不信”。召忽以死谢君仅愚忠、愚信于国君个人,不求造福于民,因此召忽之“信”没有服务于“仁”,是谓“弃仁”,是“匹夫匹妇之为谅”,是“小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是重要的仁德表现,是孔子强调的君子必备的道德修养,它是由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阐发而出的。
  B.为政者中君臣之间要讲“信”,而且在孔子看来,臣子对君主的“信”,即要尽忠尽责显得更为重要。
  C.“信”要服务于“仁”,受“仁”制约。仅拘泥于“信”的形式,而不合“信”的实质的“信”,实是小信。
  D.“信”以“义”为宗,但传统意义上的“义”受血缘、宗法礼制等约束,有局限性,故对不义之“信”不能教条地信守。
  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重视朋友之间的“信”,认为信任关系着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所以孔子在自述其志时就特别希望得到朋友的信任。
  B.从孔子重“信”,非拘泥于小信,而应追求合乎道义的大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思想中有通权达变的一面。
  C.为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传统文化中的“义”需要重释,但作为人人认同的“信”的内容与性质应稳定,以求社会和谐。
  D.“礼”约束人视听言动等行为,“仁”是做人、为政等的道德原则,故而“礼”是“仁”的内核,“仁”是“礼”的表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B.“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C.“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D.“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下面一段文字中,孔子在回答“怎样才可以叫做士?”时,将“士”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者居其末,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孔子这样说的理由。(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浅薄固执的样子)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大清早,去寻我大哥;他立在堂门外看天,我便走到他背后,拦住门,格外沉静,格外和气的对他说,
  “大哥,我有话告诉你。”
  “你说就是,”他赶紧回过脸来,点点头。
  “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