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560字。
2023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
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实践和探索。乡土民俗作为村民千百年生活中习焉不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产业转化的方式实现经济上的振兴,也可以通过挖掘其内在活力,实现地方文化的振兴,赵德发的《经山海》、张炜的《独药师》、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都有作家对地方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独到思考。《经山海》是赵德发新近出版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中提及的诸多举措,如对地方传统曲目“斤求两”的挖掘并将其列入市级“非遗”名录、以海边民俗踩高跷下海推虾为基础创办的“海上高跷”节目、因地制宜举办楷坡祭海节和“鳃人之旅”项目等,都是在地方原有传统民俗基础上的创新之举,其中既有对传统民俗予以改造以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举措,又有将传统民俗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的探索,给现实生活中传统民俗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参考。张炜的《独药师》中,作者除了对胶东民俗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之外,还主要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的道家“养生文化”。作者敏锐地发现本土养生文化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以此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科研人员的到来让楚王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将楚王庄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如相对原始的耕作方法、历史悠久的楚国文化遗存、古老的烹饪技巧等,充分利用起来。这些楚王庄遗留下来的民俗传统,无疑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作家对传统民俗产业转化可能性的独到思考,既让读者认识到了乡土民俗的非凡价值,也通过文本探索出了一条活化民俗文化之路。
(节选自《乡土文学:让民俗文化“活”起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4月22日)
材料二:
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学的成功在于既对传统民俗予以改造,又将传统民俗转化为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
B.为了让民俗“活”起来,当代不少作家在乡土文学创作上进行各种重要实践和有益探索。
C.作家赵德发在《经山海》中提及诸多举措,在地方原有传统民俗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创新。
D.《湖光山色》中周大新对古代遗留民俗传统的再思考,挖掘了乡土民俗蕴藏的巨大价值。
2.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高粱》是莫言在北京求学时所写的作品,但作品中的颠轿、高粱酒坊及剪纸等地域民俗文化符号表现的却是高密乡这片土地的无限生命力。
B.沈从文的《边城》借助吊脚楼、对歌、端午节庆习俗等描绘了湘西地区原始自然的民俗生活形态,这是身居北平的他在想象中对湘西的回望。
C.《独药师》的作者张炜长居省城,但在他的笔下出身于养生世家的主人公所研究的不是近年流行的养生保健,而是胶东本土自古已有的长生术。
D.曹禺的《雷雨》展现了来自农村的佣人侍萍和资本家周朴园及其家人的封建家庭悲剧,作品的原始创作动机与曹禺的封建大家庭生活经验有关。
3.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1世纪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失去了乡土生活的直接经验,也就丧失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土壤。
B.不仅作家群体失去了乡土生活经验,年轻读者群体的乡土经验也受时代影响与老一辈产生差异。
C.被打破的地域区别和趋于单调雷同的乡土风情使得乡土经验已不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神秘性。
D.由于社会转型、作家群体改变等因素,乡土叙述的衰落、乡土文学的边缘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生活层面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并不意味着思想意识层面的“市民化”过程已经完成。
B.虽然一些作家自称农民,但因远离农民生活多年,其写作过程的心态和思维已发生改变。
C.乡土空间日益稀缺,体验乡土生活成为城市人感受陌生化经验、缓解审美疲劳的新风尚。
D.《白鹿原》《红高粱》是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品,但它们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正逐渐被替代。
5.乡土文学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条概括。(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贾谊、陆贽①、苏轼,此三子者,迹相类也。贽与轼,每自比谊也,称之者亦以为然。贽盖希谊矣,而不能为谊,然有愈于谊者也。轼亦希贽矣,而不能为贽,况乎其犹欲希谊也。
奚以知其然邪?谊之说:教太子以端本,奖廉隅以善俗,贽弗逮焉。而不但此,傅梁怀王,王堕马毙,谊不食死,贽弗能也。所以知其不能者,与窦参②为难之情,胜于忧国也。顾谊之为学,粗而不纯,几与贽等;而任智任法,思以制匈奴、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