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2760字。

  2022学年第二学期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重庆话、河南话、贵州话、山东话、广西话等方言的段子大量地涌入了影视作品、短视频平台、网络综艺,各类“方言梗”乍一听再怎么艰涩奇怪,在循环播放一两遍之后,即使是从小生长在普通话环境里的人也会觉得有趣亲切。我们不禁要问,方言是“土气”的存在吗?“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聊到汉语的特点。汉语是一种方言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十大方言,内部差异巨大,特别是我国的东南地区,有很多方言土语之间完全无法通话。
  在全球化和城镇化的高速进程中,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现已成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和普通话推广普及并不矛盾,因为两者有各自的使用空间和圈层。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公共场所、教育、行政和传媒中具有法定语言的地位,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更是基本语言权利;而方言则是区域性的,是民间语言,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家庭或其他私人领域。当前我国社会正逐渐形成“多语分用”的语言态度,即明确各语言、各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形成了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等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语言生活观。
  不过,短时间内要让所有方言迅速恢复同等的语言活力或使用频率,这既缺乏可行性,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保护传承最可行的办法是开发利用,即以利用促使用、以使用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是社会大众,而青少年是关键人群。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青少年通过短视频关注、了解并热爱方言,使方言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对方言适度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方言梗”频上热搜,这是方言仍活跃于语言生活的表现,有用总比无用强,无须过分担心。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里的那些被娱乐化、低俗化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一些“方言梗”偏爱“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却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贴上“土”“烂”“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裹挟着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多样化的方言开发应用,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其实。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共同语也从乡土语言生活中走来。可以说,方言是共同语之根,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们的乡土之情。方言文化也是乡村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它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独特的作用。
  (摘编自饶高琦 王莉宁《“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材料二
  方言既是来自故乡的慰藉,也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保护方言,就是留住乡音乡愁,就是维系游子们和故土的联系。于民族而言,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相对应的地域文化,保护方言就是保护地域文化。方言能够赋予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有利于在互联网时代进行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方言不仅具有文化属性、情感属性,还具有凸显个性、提升魅力的实用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各种“方言梗”频上热搜是方言活跃于语言生活的表现,然而我们也要注意“方言梗”走红的背后隐藏着方言被娱乐化、低俗化的危机。
  B.我国方言具有种类繁多、差异巨大的特点,全球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导致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
  C.方言是共同语之根,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人们的乡土之情,我们在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时,要注意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和悠久历史。
  D.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方言引入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等玩法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方言的保护传承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有着各自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空间和圈层,界限清楚而又和谐共处。
  B.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是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他们通过短视频关注、了解并热爱方言,使方言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C.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方言梗”,因为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观众青睐。
  D.新媒体推动了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但从创作内容而言,在方言文化走红网络的背后,土味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电影《人生大事》中演员朱一龙说着一口武汉方言,为影片注入浓浓的烟火气,赋予了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
  B.音乐人林宝用上海话演绎了多首流行歌曲,如改编的《钗头凤》通过吴侬软语独特的韵律平仄再现宋词的细腻唯美,平台累计点击量破亿。
  C.云南曲靖某“老村长”以一口土味地道的沾益方言,通过大喇叭“喊话”乡亲,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既接地气又幽默诙谐,广受村民欢迎。
  D.当前汇聚总物理容量达100TB的“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已上线并向社会各界开放使用,从国家层面规划方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语段是关于方言短视频《我是云南的》的情况介绍,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析方言短视频火爆的原因。(4分)
  一段云南小伙录制的短视频“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六库傈傈族……”火遍全网。由此在社交平台上以家乡、方言为主题的热门话题衍生出新一轮传播热度,网友们诙谐地称之为“为家乡上分”“为家乡代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6~9题。
  第一幕(一九四八年夏  处暑  白昼)
  苑国钟  (高声)今儿是好节气,处暑!是我苑国钟要饭的日子口儿了……(见众人回避便收敛了笑容)我不是要租钱,我要的是饭钱!你们两家儿东厢西厢住着我的瓦片儿,不能不赏我一口饭吃。
  【二楼传来声音,苑江淼从屋子里走出来,端着一个竹篦子暖壶。他脸色苍白,轻轻咳嗽着,头发略显蓬乱,神色却十分宁静。苑国钟小心翼翼地迎过去。】
  苑国钟  你好好歇着呀……快递给我,我给你灌暖壶去。
  苑江淼  爸,我自己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