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22990字。
2023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种批评方式的生成与其文化背景有关,它们规约着人们对文艺本质的认识。西方传统学批评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那种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生动空灵、意蕴丰赡,常用比喻阐述理论,强调妙悟,表现出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活旨趣。
同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也表现出抽象、模糊、神秘与不确定的特点,正如叶嘉莹所说:“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喜欢用一些意思模糊的批评术语,在中国文学批评述作中,往往充满了“‘道’‘性’‘气’‘风’‘骨’‘神’等一些颇具神秘性的批评的准则。”这种东西方文学批评方式的不同也与民族的思维特征有关。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人是实体的直观,而欧洲人是反思的主体性。”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具象直觉而不重推理分析的特质。
在《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批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常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对批评对象进行总体性概括。如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等词对诗歌风格进行提炼,言简意赅而意蕴丰厚,一锤定音又捉摸不定,这是一种敏锐的审美直觉的诗意判断。
对批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常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以及玉、镜等人文器物来比喻文学特色。比如,钟嵘在评范云、丘迟的诗说:“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宋朝谢杭得评韩愈的文章:“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言:“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这里,批评家用玄远自然、意趣盎然的形象来表现作家的个性风采、诗文风貌,以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所营造的意境来表达批评家的审美感受,并让读者在其中获得想象与回味。
把诗文生命化,如钱锺书说的“人化传统”。《文心雕龙•附会篇》中说:“夫才童学文,宜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颜氏家训•文章篇》中云:“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色,与六朝时期文学评价与人物品评基本一致的时代风气有关,展现出一个审美自觉时代批评方式的勃勃生机。
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眼中,文学艺术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存在,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考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对话,批评家由此来把握批评对象的整体生命。在这种批评方式中,他们以自己的直觉、经验、想象参与批评对象审美世界的建构,他们既是美学世界的阐释者,也是美学世界的参与者。通过历代批评家的传承与发展,古典时代的文学批评传统得以形成。
(摘编自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和时代活力》)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语言上的以少言多、极具暗示性的特质给文本带来极大阐释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翻译和阐释的难度。很多传统文论思想在西方诗学中找不到匹偶,因而在阐释中产生相互错位的意义切割或肤表不切的错误定位,又会导致海外读者对中国文论的误读,这是中国文论海外阐释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早熟的民族在文学批评上会使用比喻来说理强调妙悟,并使用一颇有神秘性的批评术语。
B.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雄浑”等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可以用来概括文学作品的风格。
C.海外读者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论的语言指涉广泛,内涵不明。
D.西方学者为了从其他文化中寻找西方文化的身影,故而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势”翻译为“风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将文学作品比喻成美好的自然景物或人文器物的现象时常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献中。
B.中国的文学批评不重视逻辑,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哲学。
C.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中的观念不能一一对应,海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论的误读难以避免。
D.语言会附着一定的思想文化,被翻译成西方语言的中国传统文论可能会附带上西方的观念。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关于中国传统文论风格的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清人张世炜评杜甫《登高》:“四句如千军万马,冲坚破锐,又如飘风骤雨,折旆翻盆。”
B.曹丕在《论文》评价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
C.钟嵘评价曹植的诗作:“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D.英国诗人本•琼生说:“繁词曲譬,理不胜词,曰多肉之文;词不该理,曰多筋骨之文。”
4. 两则材料在分析中国传统文论时,有的观点一致或接近,请简要分析。
5. 材料二中提到中国传统文论在海外传播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请提出你的解决办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扬着灰尘的路上
刘白羽
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
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