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1510字。
重庆市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六)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是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个场面来讲,“天命”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
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与“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除却“人生”,你又何处来讲“天命”。这种观念,除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
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人生亦为万物之一。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此义宏深,又岂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果使人生离于天命远,则人生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孔子为儒家所奉称最知天命者,其他自颜渊以下,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后代人亦与此不远。这可以说是我中华民族论学分别之大体所在。
以过去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结,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材料二:
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大自然合一,人,同其他动物一样,本来也是包括在大自然之内的。但是,自从人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顿觉自己的身价高了起来,要闹一点“独立性”,想同自然对立,要平起平坐了。这样才产生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据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为一的,“天命”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天命”,同归一贯,并无分别。
B.中国古代文化起源时没有产生宗教信仰,是因为中国人持“天人合一论”,不需要用天命来作讨论人生的前提。
C.只有在“人生”的基础上才能讨论“天命”,这种观念不仅中国古人少有,全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也少有。
D.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只是万物之一,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向大自然索取,但这种索取必须是友好有度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人生的最大目标和最高宗旨,是知晓天命并努力与其合一,因此,一个人的人品德性的高低决定了他离天命的远近。
B.“天人合一”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哲学主张,使中国文化具有了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必将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C.佛教出于对鸟兽的怜悯与同情,反对杀生,反对肉食,这是东方文化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表现。
D.人类要克制灾害,让自己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只有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取代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这一条道路可走。
3.下列关于材料一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以“天人合一”为话题展开议论,都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来辨明概念并讨论其价值。
B.材料一转述《庄子•齐物论》、材料二引用“劝君”两句诗,均采用引证法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材料二通过列举大自然遭遇破坏、人类生存堪忧的事实,证明了西方文化中征服自然思想是错误的。
D.季羡林引述钱穆等人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论述,为自己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和钱穆相比,季羡林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新在哪里?(4分)
5. 钱穆和季羡林都论及了西方文化的衰落,但对衰落的原因观点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声
李广田
不怕老祖父的竹戒尺,也还是最喜欢跟着母亲到外祖家去,这原因是为了去听琴。
外祖父是一个花白胡须的老头子,在他的书房里也有一张横琴,然而我并不喜欢这个。外祖父常像瞌睡似地俯在他那横琴上,慢慢地拨弄那些琴弦,发出如苍蝇的营营声,苍蝇,多么腻人的东西。毫无精神,叫我听了只是心烦,那简直就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