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7280字。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五省通用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
礼仪文化是以礼仪为内核的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器物等的总称,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中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就与礼仪息息相关:“修身”就是要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齐家”就是要长幼有序,家庭和睦;“治国”就是重视礼仪熏陶,实现以礼治国;“平天下”更要以礼服人,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中华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各民族文化禀赋、宗教风俗、价值体认等差异存在的前提下,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接触、相互融会、协同内聚,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打下了深厚根基。
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抓手。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承弘扬优秀礼仪文化,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家庭、社会、社会教育主体合力。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蒋璟萍《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礼仪以周为最,中国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让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并将它们规范于用礼和乐编制成的网络中,通过这张有形的网络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修养以及情感、思想和欲念。
在《论语》中,孔子几次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这也是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懂不懂礼仪。《礼记》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礼仪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息息相关,故而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B. 中华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但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
C.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庙堂、殿陛,还是江湖、市井,都深受其影响。
D. 真正心中有礼、心存肃敬的人,讲究独善其身和自律,会凡事以尊重对方为出发点,做到人我相协相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 西周时期的礼乐有效地约束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欲念等,所以在传承时必须完整保留。
C. 儒家认为是否懂礼仪关涉到一个人能否立身处世,懂礼仪是成为一个文明人的前提条件。
D. 将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有助于引导家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礼仪重要性”的一项是( )
A. 《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 颜元:“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D. 《礼记•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 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