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3340字。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预测卷
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 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面世。
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有着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独特的中华文明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根基。
B.我们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承继珍贵的历史遗产,并用来指导当前的工作。
C.我国以及国际学术界潜心研究的中华文明起源课题,证实了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D.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辽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区,这与农业的发展成熟密不可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中国是漫长中国历史的一个阶段,对于历史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而非判断。
B.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
C.在中国文明“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萌芽、生长和发展。
D.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说明此时中国史前区域文明发展重心在长江中下游。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B.马克•布洛赫:“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
C.恩格斯:“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D.雅斯贝尔斯:“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我国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原因。(4 分)
5.材料一中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中华文明深深工程让我们知晓了哪些“大道”。(4 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 题
文本一:
与一坡庄稼深情对视
郭文杂
太阳,在夜色中洗浴完,爬上扶桑的巨枝,不紧不慢地晾干身子,准时光临黄河口的大地。四百万年了,黄河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都要把十几亿吨泥沙抛入大海。当她深情地回望一眼中国北方的土地,一头扑进渤海的怀抱,身后淤积出的处女地,每年年底一盘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