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1190字。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 ______ , ______ ”。
  (3)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融情入境,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枯草等意象之中。
  (4) 《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表现了冉有谦虚敦厚的性格特点。
  (5) 扁舟,是古诗常见的意象,请根据所学的古诗文,写出用到扁舟意象的诗句:“ ______ , ______ ”。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29.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向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绪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
  2.  下列对“唐诗宋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唐诗宋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诗宋词体现的都是普通人的价值观,比如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内容一致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
  D.唐宋词人为了把人生体验凝聚和贮存下来,通过创作不朽的词篇将其“抓住”并固定,然后传递给读者。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读诗就是读人。
  B.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能读深读透。
  D.读者读唐诗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
  4.  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苏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软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达潇洒。
  D.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镜子
  张海洋
  二十年前,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办事员。有次接到一项任务,陪同一个美国记者去乡下采访,我主要负责联系和协调。
  哈里森在写一部有关中国红军的书籍,专程来中国收集相关写作素材。他这次来我们县,是要采访一位叫伍玉华的老人。我听说过这个老人,她是烈士李才年的遗孀,独自住在偏远的山里,父母公婆都已去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