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490字。
湖北省武汉市知行联盟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时代的笨拙精神
①抄写,是过去的人读书的基本方式之一。明代文学家张溥,他就有边抄边读的习惯,常常反复抄写六七次,不真正弄懂不罢休,他给书房取名叫“七录斋”,正是突出了这个习惯和方式。
②尽管我们已经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去抄书了,可是抄写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现在仍然有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德国现代思想家瓦尔特在一本名叫《单向街》的书里,专门谈过中国的抄书方式,他很耐心地说道:一条乡村道路具有的力量,你徒步在上边行走和乘飞机飞过它的上空,是截然不同的。同样地,一本书的力量,读一遍与抄写一遍也是不一样的。坐在飞机上的人,只能看到路是怎样穿过原野伸向天边的,而徒步跋涉的人则能体会到距离的长短、道路的坎坷和景致的千变万化。他可以自由伸展视野,仔细眺望道路的每一个转弯,犹如一个将军在前线率兵布阵。一个人专心致志抄写一本书时,他的灵魂会深受感动。
③任何发达的交通工具都不能代替行走。今天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汽车、动车或者飞机,但无论如何,步行是无法废除的,而且有的时候,步行甚至是最合适的。
④和抄写一样,背诵也面临着现代的挑战。清代的大学者戴震,不但十三经正文全能背诵,连十三经的“注”也能背诵。著名的历史学家余英时感慨说,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大可能了。人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下去,我们不可能把精力仅仅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选择少数重要的经典或篇章,反复阅读或者抄写,乃至能够背诵,仍然是必要的。
⑤可是,我们不是要反对死记硬背吗?
⑥这里要做一个区分。在学校里,为了应付考试,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内容。这里面,有一部分东西除了应付考试,没有别的意义,考完试了也就可以扔到脑后,对这些东西的死记硬背是越少题好。但是一些经典或重要的篇章,其意义却是长久的,我们基本的知识构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都离不开它们,熟读乃至背诵它们,是为了从中汲取更多、更好、更持久有用的人生养料。而且,熟读和背调的过程,并不就是排斥理解的过程,恰恰相反,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发生了、加深了,渗透和影响发生了、加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⑦确实,背诵和抄写都是挺笨的老方法,耗时费力,殊为不易;可是,即使是在21世纪的互联网计代,有的时候,古老的方法仍然是最好的方法,笨拙的精神依然是最好的精神。
(原文/张新颖,基于命题需要)
1.关于抄写,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专心抄写,都是人们读书的基本和有效的方式之一。
B.张溥通过反复抄书的方式逐步深入理解所读之书,终有所成。
C.第③段的写作意图是强调在各种交通方式中,步行是不可替代的。
D.抄书虽然速度慢一些,但是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2.关于背诵,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逐步加深理解、渗透和影响的过程。
B.作者反对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因为这种笨拙的方法耗时费力,殊为不易。
C.一些关系到良好人文素养形成的经典作品和重要篇章还是有必要熟读甚至背诵的。
D.背诵虽然是古老而又笨拙的读书方法,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为什么文章结尾说“古老的方法仍然是最好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加以解说。
二、名著阅读
阅读《经典常谈》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道,说的还不算难,记的才真难得呢。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前403——前202),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