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 约16510字。
云南个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封建王朝的终结、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到大众传媒的兴盛、白话文学的登场,从底层的觉醒与反抗精神“阶级”概念的引入到无产阶级大众进入历史舞台,文化天平持续地向“俗”倾斜。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大众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力图集中解决的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必然涉及雅俗之辩的衡量。历史证明,一个阶级崛起之后,或迟或早必然将本阶级的意志投射于文化领域,继而转换为种种审美趣味。这个历史阶段的雅俗之辩显现出工农兵对于文化领导权的逐渐掌控。当然,“阶级”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划分及兴衰、交替通常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雅俗之辩显现于文学或者艺术的各个门类内部,诸如文类、文体、语言风格、表演场所、流传范围,等等。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经对托洛茨基的观点表示异议。托洛茨基认为,无产阶级不可能造就自己的文化。在托洛茨基看来,无产阶级的主要精力是与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搏斗;革命成功地取得政权之后,“无产阶级将自己的专政设想为一个短暂的过渡时代”,一个完美的无阶级社会即将随之到来。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无产阶级甚至来不及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
托洛茨基对于“过渡时代”的历史长度存在重大误判;同时,他尚未对新兴阶级“文化学徒期”内部继承与超越的复杂机制进一步分析——雅俗之辩显示,新兴阶级的“俗”并未完全拒绝依附于传统名义的“雅”,而是包含了吸收、借鉴与扬弃。马克思曾经赞叹古希腊的艺术和史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雅”所代表的那一部分传统文化既不可能完整地复制、沿袭,也不可能因为暴风骤雨式的阶级革命而销声匿迹。哪些内容遭到历史栅栏的阻拦,哪些内容渗透到新兴阶级的文化,以压缩的形式或者开放的姿态存在,多方面因素的博弈将会形成各种变数。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辨》)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产阶级崛起后进入历史舞台,其阶级意志将反映到文化领域并转换为相应的审美趣味。
B.托洛茨基认为无产阶级不可能有自己的文化,原因是无产阶级没有这方面的精力与时间。
C.成语“雅俗共赏”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可能反映了当时俗人在鉴赏作品时的一种趋向。
D.朱自清认为“雅俗共赏”中的“雅”“俗”有主有次,虽然“雅”“俗”双方都在调整,在互相靠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辩证地阐述了“雅”俗”的相互关系,但它们的侧重点明显不同。
B.新兴阶级在“文化学徒期”必须厘清继承与超越,否则可能犯托洛茨基式错误。
C.古文运动中“好难”“好易”派文学改革目的不同,“好难”派因剑走偏锋而失败。
D.新时代的知识阶级构成更为复杂,促使新文学的风格不断发生变化,推陈出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B.《孟子•梁惠王下》中说:“非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C.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欧阳修认为自己作词是“写以新声之调,敢阵薄伎,聊佐清欢”。
4.结合材料一,按顺序梳理无产阶级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的过程。
5.文学中的雅、俗是相对而言的。请结合材料从辩证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