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0030字。

  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简牍是纸张发明前中国古人用于书写文字的载体。根据长宽尺寸,分为不同类别:长条形较窄的称简,长方形较宽的称牍。
  简一般长约23厘米,宽度在0.5~1厘米,一般每简写一行字。根据材质不同,分为竹简和木简。我国南方盛产竹子,所以目前发现的多为竹简。而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竹子较少,多为术质简,所用木材一般为胡杨、红柳、松木三种。牍比较宽,有的可宽至6厘米,长度多与普通简相同,多为木制,用来写信或抄录医方、历谱等,墓中发现的牍大多用来记录随葬的物品目录。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这道工序叫汗青。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这就是杀青。杀青完成后,竹简才能供书写所用。古人以“汗青”喻史书,如文天祥就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木简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杀青”工序,文献没有记载。陈梦家考察武威出土的木简,认为除少数受潮弯曲外,十分之九都是平直的,看来木简是经过风干工序的。
  将简用绳子编连起来,就制成简册。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册”字,为简册之形,编有两道书绳;又有“典”字,为册在几上之形。《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金縢)记载:周武王有疾,周公为之祈福,“史乃册祝”。又《诗经•出车》曰:“畏此简书。”可知最晚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条状的简和编连之册。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书籍有竖行的界栏,展开的书页看起来亦如同简册。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许多词汇如“册”“篇”“编”“连篇累牍”“韦编三绝”等,都与简牍的形制有关;“杀青”“汗青”“罄竹难书”等则与简牍的制作和用材有关;“删改”“刀笔吏”等则与简牍时代的文具书刀有关;“尺牍”“封缄”等则与简牍时代的文书制度有关。
  (取材于马玉芸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人也以丝帛为书写的材料。但丝帛较责,故大多只用来抄写重要的典籍和绘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竹、木制成的简牍是最流行的文字载体。汉时出现了纸,并逐渐推广使用,但简牍却没有因此被迅即淘汰,而是与纸共存了数百年。《桓玄伪事》中记载:“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牍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材质。
  B.每一片竹简只能书写一行文字。
  C.十分之九的木简是经过风干工序的。
  D.如今使用的一些词汇与简牍形制等有关。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常一片牍比一片简记录的文字应更多。
  B.汗青和杀青是在简上书写前的必备工序。
  C.“留取丹心照汗清”中的“汗青”是指史书。
  D.殷商甲骨卜辞中的“册”字应该是象形字。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因为价格较贵而难以推广普及。
  B.与纸相比,简牍的制作和携带虽不方便但留存长久。
  C.纸虽轻便但脆弱易毁,以致在其发明之初没有推广。
  D.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很多用纸抄写的书籍已经散失。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牍时代古人通常把随葬的物品目录记录在牍上。
  B.由《诗经》《尚书》等文献记载可推测简册出现时期。
  C.秦汉时期的皇帝阅读了大量用简牍记录的官文书。
  D.简牍从商周到晋代一直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简牍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天下分争之余,兵戈乍息,则人民之生必蕃。此往来之数,不爽之几也。当其未定,人习于乱,而偷以生,以人之不足,食地之有余,民之不勤于自养也,且习以为常。治其乱定而生齿蕃,后生者且无以图存,于斯时而为之君者将如之何?蕃庶而无以绥之则乱,然则人民之乍然而蕃育也,抑有天下者之忧也。虽然,王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