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10字。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I阅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学习的动力
①目前, 基础教育受教育者的普遍状态是: 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的焦虑感却很高, 教师对学生“不愿学、不愿多学、不愿自主学”的现状颇为担忧。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由内而外的学习兴趣, 对知识本身缺少探求精神, 但仍旧坚持每天学习不辍,高度重视考试,强烈地渴求成绩和名次,努力成为优等生。这种“不快乐的努力学习”, 主要是因为学习动力来源于外在的推动, 是以得到他人好的评判为价值取向的。
②不可否认, 外驱力也是驱力, 同样可以驱使学生投入学习。比如,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学生, 好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 可以从大山走到大城市。但这种驱力有阶段性、有具体目标, 它很可能不太持久、不太扛压, 尤其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 即使他拥有为改变命运而学习的想法, 但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考进大城市, 他也只能作罢。对当今的孩子而言, 外驱力尤显脆弱。
③在外驱力驱动下学习的学生, 尤其害怕面对考试, 他们对考试失败有种近乎“变态”的反应。因为他们是为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而学的,没考好就要面对这些人的眼光。努力学习是为了好成绩, 得到好成绩又成为学习的动力, 表面看来似乎是良性循环。殊不知, 一环复一环地自我加压, 让孩子难以体验到认知提升的快乐和疑惑解开的兴奋,有的只是焦虑体验, 焦虑指数不断提升, 最终可能在一次分数大跌后崩溃。
④这些孩子把课堂当作赛场,好好学习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优胜者,以为考试成绩可以证明他们将来人生的输赢, 为此拼命刷题, 减少睡眠时间。这看上去极具动力, 但整个过程中心理承受的是紧张、烦躁, 当别人强过自己时还可能出现愤怒的情绪体验, 总感觉背后有人在追赶自己, 害怕名次不保。
⑤仅靠外驱力驱动的学生, 每天神经紧绷地坚持学习, 如果哪一天他受了某种打击,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毫无意义,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支撑他的精神支柱坍塌了。这个学生可能再也不愿参与学习的竞争甚至辍学,让所有人都看不懂, 为何曾经的优等生如今成了一个对学习避之不及的人。
⑥学习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内驱力。内驱力不是为了某人某事去学习, 而是由内而外的驱动力。它不会被外力摧垮、不会“熄火”, 它是融进血液、刻在骨髓里的个人特质。内驱力强的孩子一般功利性较弱, 有强烈的探求欲。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知识, 且乐此不疲。有内驱力的孩子, 他们在任何学校都会努力读书。在当今时代想要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就必须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1、下列对学生由外驱力驱动的学习状态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天学习不辍, 但对知识本身缺乏探求精神。
B.高度重视考试, 希望以此获得好的成绩和名次。
C.渴望成为优等生, 以得到他人认可为学习目的。
D.不因学习过程不快乐而放弃, 学习依然积极主动。
2、下列对由外驱力驱动学习存在的弊端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外驱力对没有具体学习目标的学生发挥的作用难以持久。
B.外驱力导致学生无法面对考试的失败, 进而也害怕考试。
C.外驱力导致学生总是处于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紧张状态中。
D.外驱力的丧失可能会导致优等生变成不愿学习的学差生。
3、学习内驱力强的学生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
我们不一样 蒋曼
①代沟这个东西是必然存在的, 它让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真的好像活在两个世界。如今,它更加繁密。
②辛辛苦苦在厨房里把一条大鱼剖开, 去了鱼鳞, 挖去鳃, 对自己的手艺颇为得意, 这是我从小练出的技艺。女儿在一边看见了, 用一种惊讶的眼光看着我: 想不到, 你是这样的妈妈, 好残忍哟。而且宣布从此不再吃鱼。我都不敢给她说外公外婆会杀鸡杀鸭, 乡下的爷爷还会宰羊, 让她知道这样的家族技能, 她会不会从此把我们视为潜伏于人间的恶魔?
③女儿天性怕水, 学了好几个暑假的游泳, 也只会蛙泳, 而且必须戴上泳镜才愿意游,因为眼睛里稍微进点水, 她就紧张得不行。我让她把头抬出水面游,她很是不满,说那不是游泳的标准姿势。这种对规则的死板认同让我大伤脑筋。当初学游泳, 本是为了获得一门生存技能, 但看她现在的固执, 我无奈地说: 难不成以后落水了, 你非得要有一副游泳镜才能游得了?她也觉得荒谬, 可依然坚守规矩。现在小孩子练的童子功, 是钢琴、轮滑、乐高玩具、标准的蛙泳。而我们的童子功, 是杀鸡、剖鱼, 外加可以救命的狗刨式。生活的背景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只是每天翻篇时, 忘记了日复一日之后就是长年累月。
④这些在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中成长的孩子, 彬彬有礼, 遵守规则, 内心纯净。我们也乐于向他们展示精心建设的美好世界。但是,有时候你种下的花,不一定会开出想象的样子。
⑤女儿买了一辆新自行车。我们住的是老小区, 自行车棚没人看管, 家在二楼,车也不重,于是我让她周末把车搬回家里存放。本想搞个安全教育, 提醒她小心自行车被盗。结果, 女儿义正辞严, 说我心理阴暗, “现在还有谁偷自行车呀?到处都是共享单车。而且, 你竟然怀疑我们小区的人?”她嘲笑着我的经验。结果, 一周之后, 自行车果真丢失。我倒是有点幸灾乐祸, 只是这教训并不便宜, 还不知道沮丧的女儿到底能反思出什么道理, 也许她会说: 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