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题,约1143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
2023.9.13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因此,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
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生机与希望。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此外,“东风”因其季节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常被比喻为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或重要时机。
然而,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尤其对于爱花之人,眼见一夜东风后的满地落红,感伤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就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幽怨之情。更甚者,“东风”会带来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
我国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初春时节,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南)风一般会带来丰沛的雨水,对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十分有利,因此是古人所企盼的。人们对“东风”的企盼从全国各地农谚对于“东风”与降水的关联描述中可见一斑∶“春东风,雨祖宗”(江苏)、“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广西)。这些农谚也反映出先人对于农时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东风”还是一味中药。东风草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东风”也是一种菜名。晋左思《吴都赋》中也有“东风”菜的相关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1958年元旦创刊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名字就取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新闻通讯,就引用唐朝诗人李贺诗句“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标题。
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愫;“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有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哲思;“东方风来满眼春”则标举着中国人引领风气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蒋坎帅《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林黛玉艺术形象研究特别是对其悲剧命运认识的过于政治化,使人们对黛玉诗词活动中的几个相关材料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未能全面认识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情感和态度。
这些材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那支诗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按"东风"一词有时在诗词戏曲中指代家长,“自嗟”有自我埋怨之意,这就表明曾雪芹对林黛玉既十分同情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反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关键意象,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于春风。
B.在古诗词中,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大多数情况下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但也会带来不能轻视的“破坏力”。
C.材料二中黛玉的《唐多令》和宝钗的《临江仙》里“东风”都有“贾府长辈”之意,但是黛钗对其态度并不相同。
D.材料二曹雪芹借《西江月》中“东风”一词,可能暗示了“三春”命运十分不幸,终身大事都由“东风”来做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材料一中古人对东风的期盼,可以从东风与降水的相关农谚中看出,这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B.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东风"一词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
C.材料二中曹雪芹借诗签中“莫怨东风空自嗟”委婉表示希望林黛玉不要一味埋怨贾府家长,也应自省。
D.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诗句阐述“东风”的丰富内涵;材料二中作者则着力阐释“东风”所喻指的“家长”之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B.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D.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碑 匠 崖
张 港
“那个……那啥,你问碑匠崖呀?那你算是问对人了,这我知道。在早呀,这儿不叫碑匠崖,叫白砬子。”
“砬子?”
“砬子就是陡立高耸的大石头,石头山。”
“昨叫的碑匠屋呢?”
“说这话呀,那是小鬼子进东北的第十二个年头。俺们这儿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