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90字。
2023年10月
绵阳重点中学2023年秋季高一 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 8 页;答题卡共 6 页。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 2B 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 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
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本是以言达意,意尽于言,那就应该已尽了诗的能事;而历来论诗者却主
张诗要“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个人人都要承认的事实,这与“言外之意毕竟是言
中之意”显然互相矛盾。要了解矛盾所由起,我们才能了解诗与科学的分别,也
才能了解诗的本质。问题在“达”字的意义。“达”有两种,如果拿数学术语来
说,一种“达”只有“常数”,一种“达”含有“变数”,言者与读者所了解的
意思有一部分叠合(即所谓“言中之意”),有一部分参差(即所谓“言外之意”),
其参差的原因在言者与读者资禀经验修养的不同。姑举下列两种语言为例来说明:
(一)2+2=4
(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一)那个数学等式里,言恰达意,意尽于言,那就无所谓“言外之意”。
在(二)陶潜的诗句里,有一部分也几如数学等式,那就是字面的意义(“言中
之意”),这两句话所指的客观的事实;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变数”,
随了解者的资禀经验修养(这些统而言之就是“人格”)而变,这可变的就是“言
外之意”。
这个分别就语句的功用而言,是陈述与暗示的分别。陈述如射箭,中的为止;
暗示如点燃火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述的语句贵精确,言者与读者不能有
些微差异;暗示的语句贵含蓄,有三分可以只说一分,而读者应该能“举一反三”。
就语句的所表对象而言,是理与情的分别。理是走直线的,直截了当,所以说理
文贵明白晓畅,迂回或重复都是毛病;情是走曲线的,低回往复,所以抒情文贵
含蓄,直率无余味就难免肤浅。
就读者的心理作用而言,是“知”与“感”的分别。可“知”者大半可以言
传,可“感”者大半只能以意会。比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
诗,字义很简单,问识字的人“你懂得么?”他都可以回答“懂得”,再追问他
第1 页(共8 页)
“懂得什么?”他或是解释字义,把天气好、鸟飞还当作一件与人漫不相干的事叙述一番;或是形容这景象在他心中所引起的反应,他觉得全宇宙中有一种和谐,
他觉得安静肃穆,怡然自得。前者只是“知”,后者才是“感”。“感”人人不
同,因为人格的深浅不同。“感”都是一个变数,即所谓“言外之意”。
一般人把写或印的诗的文字符号叫作诗,以为它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必须纠
(摘编自《朱光潜全集》第九卷《诗的无限》)
材料二:
在诗歌鉴赏中为何要“寻言”?这与诗歌的语言特性有密切关系。我国古代
的诗歌创作历来讲究神、意、境、韵、味,主张含蓄蕴藉,追求立意深远,强调
虚实相生,崇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倡导“味在咸酸之外”,因而在作品
中创造出幽深微妙、意在言外的艺术意境就成为诗人自觉的美学追求。
在文学鉴赏中如何“寻言”?文学语言尤其是诗的语言具有较大的张力和弹
性,具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因此,诗歌鉴赏中的“寻言”就不能
局限于对语言作粗糙的简单化解释,要在“熟读”“涵泳”中见出其妙理。正如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凡例》中指出的:“读书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
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
(摘编自厉运伟《刘勰“知音”说的鉴赏交流理论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者自觉的美学追求,也是论诗者历来注重的内容。
B.诗歌“以言达意”,要读出诗的“言外之意”,需要读者与言者有相同
的资禀经验修养。
C.相较而言,“言外之意”体现在三处:语言的暗示性,所表对象的抒情
第2 页(共8 页)
性,读者的可感性。
D.“寻言”是诗歌鉴赏的应有之义,这与诗歌语言具有较大的张力和弹性
有密切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了解诗的本质,解决“言中之意”与“言外之意”的矛盾,必须弄清诗与科学的分别。
B.懂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
是读者的“知”。
C.读者既要立足于自身的胸襟学问,又要有所取,即诗的言中之意,这样才
使诗有言外之意。
D.文学鉴赏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刘勰认为读者的卓越能力比阅读
方法更重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朱光潜先生“诗的无限”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如《四书》《五经》此所当终身诵读者也。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B.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姜斋诗话??诗译》
C.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旨,令人再三吟咏而有余味。(吴
景旭《历代诗话》)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
国维《人间词话》)
4.两则材料都围绕诗歌语言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
括。(4分)
5.杜牧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明代杨慎曾提出批评: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 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结合材料,分析杨慎观点的不合
理之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我就等拆迁
伍中正
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
拆迁。那年,宋玉生 30岁。
有天早上,宋玉生从门前的枫树上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
在离宋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要建一个大型变电站,那地方有十多户人家要搬迁,
并且,那十多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统一修建后,再分给他们。也就是那天早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