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10字。
2023学年第一学期10月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小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
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
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
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
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
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
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
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
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
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
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
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 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所以,
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
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B.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形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观
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
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意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D.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
4.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黄 河
周立波
十一月十五日在清涧东门外开了一个军人大会,十七日在绥德城外开了一个干部大会, 在思想上,行装上,都有了敌后行军的准备。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有的连夜过了河。我们却在螅蜊峪宿营。螅蜊峪是
黄河西岸的一个渡口,也是一个镇市。沿河岸有两百家人家。还不到黄河边上,远远地就看见北边两张山的峭壁之间,露出一片迷蒙开豁的水涯,这就是历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