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650字。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存在的必要前提,文化在精神生产的范畴内,因此劳动也是文化生产的前提。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劳动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动力来源,必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通过劳动教育将中国经验传承下去,将中国实践发展下去,将有助于持续创造、传承、发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更好地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①
  “文化”一词起源于劳动实践中的耕种、生产、手工、技艺等。劳动作为人类发展的物质性力量,正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所阐述的那样,“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甚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朱熹的《童蒙须知》中将“洒扫涓洁”作为孩童启蒙教育,卢梭的《爱弥儿》高度重视手工劳动,将之视为重建身体与知识的有效中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不会种菜,不算学生”。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言,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而劳动教育更是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
  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完成对个人身体机能、工艺技能、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予以完善,从而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当前,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多种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推进文化实践
  劳动是人特有的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活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即文化;而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即文化实践。从对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劳动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劳动教育能够传承发扬中国经验。
  B.人通过劳动创造了整个世界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也创造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
  C.劳动教育离不开切实的劳动实践,能够促进物质文化进步,推进传统文化深入与革新。
  D.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激发并实现文化认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感和认同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劳动教育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起到教化的作用,朱熹、卢梭、陶行知等人对此都有所论述。
  B.守正与创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决于当代中国的实践,特别是劳动实践,不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
  C.“既基于内容又基于过程”要通过劳动实践积累知识建构智能意识,还需要以文化主体的责任去传承与创新。
  D.要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就应该在劳动实践中把人民作为主体。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劳动教育推进文化实践”这个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提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
  B.裴斯泰洛并不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第一人,但他是第一个在实践中将这一思想付诸行动的人。
  C.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D.雨果认为,一个专心致志思索的人并不是在虚度光阴;虽然有些劳动是有形的,但也有一种劳动是无形的。
  4.结合文本内容,将横线上的小标题补充完整。(4分)
  5.近日,在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我市推荐的劳动教育课程案例《体验无土栽培——DIY水培装置,种植小白菜》荣获一等奖。请结合材料,简析这个案例可以开发出哪些文化价值。(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春之歌(节选)
  大年三十的夜晚。
  在一间北平式的方格窗棂、白纸窗户的小房间里,透出了明亮的灯光和喧闹的人声——十来个男女青年正在高谈阔论。
  “我抗议!我要向反动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抗议!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葬送了东北三省,使三千万同胞当了亡国奴。我抗议,大声向南京……抗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