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320字。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包浆,是用于家具、瓷器、青铜器、瓦当和砚台等古物鉴赏时的术语。包浆的对象可以包括一切为人所玩赏的古物:,经历自裸露在外的然风霜雨露的滋育,长期。受土气、水气的浸润;为人所使用或者被收藏的,给人带来特别的精神满足和审美感受,这就是包浆。
  作为一个概念,包浆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并不多见,明清时则被大量使用,甚至更早。包浆,又称胞浆、宝浆。三种称谓,由这些名称也大体可见包浆的基本内涵。包浆之“包”,侧重形容自然气息的氤氲、人之体温的包裹——将生命之“浆”(浸润)进物中,人“种活”了物。胞浆,是婴儿在母胎中活动的世界,后来也用来形容古物鉴赏。胞浆之“胞”,经由自然和人的气息灌注,渐渐变化——触之手感有了变化,人对它的情感也发生变化,人的“生意”在古物中得到延伸,是由前二者派生出来的说法,其侧重的是价值,成了与人生命相关的“宝物”。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明代以来,包浆成为鉴赏古物的关键因素。不仅像家具、瓷器和青铜器等器物的鉴赏重视包浆,有墨古、栗古、甄古、土古,以包浆为贵。”有的好古者连挂画的挂钩也讲究
  在世界艺术天地中,罕有如中国人这样重包浆的风气,而这和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密切相关。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感,是重包浆审美风气形成的基础。
  材料二
  品鉴古物,是进入“历史的脉络”,因为古物连接着过去。但高明的鉴古者,剥离其“时间性”特征(自然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融),超越其生成变坏的表象,品味时间背后的精神。
  品味包浆也是如此,关键看它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以及人的体会,而不在时间本身。
  如我们说这块石是艮岳遗物,并不表明它是北宋末年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包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可玩赏古物都可作为包浆的对象。
  B.是器物表面一层如浆水凝结的包裹物。
  C.经过包浆的古物会有与众不同的美感。
  D.明代以来的一些微物鉴赏也重视包浆。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品鉴古物一定要品味其在时间背后隐藏的故事。
  B.人们由包浆而欣赏古物时,古物为实,包浆是附着。
  C.古物经过无数人赏玩便完成了包浆的全部过程。
  D.中国的审美传统反对生命体验而推崇知识分析。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包浆作为一个概念在明清时期才被大量使用。
  B.包浆的三种称谓很好地诠释了它的全部内涵。
  C.中国人重包浆的风气是从唐代才正式开始的。
  D.只有经过包浆的古物才能突出生命的存在感。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浆物既可自然形成又可经人磨砺产生。
  B.侧重情感的系联是包浆的基本内涵之一。
  C.赏鉴古物的包浆时应注重其手感和光泽。
  D.外国人在鉴赏古物时不关注其是否包浆。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中国人鉴赏古物重包浆这一审美风气有哪些特点。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子之【1】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王令人谓太子曰:“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遂杀燕王哙。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