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14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1.(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材料二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也拓宽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流寓”一定是“被动”地客居他乡。
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
A.三闾大夫
B.少陵野老
C.范文正公
D.东坡居士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5)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
A.重教兴学
B.养民安民
C.江山易姓
D.奖劝农桑
(6)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
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7)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其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称。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①,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