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34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时, 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 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 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 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否紧密结合学习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这是判断语文教学讲不讲逻辑的重要标准。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准确理解词义是解读文本应掌握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够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无知当依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教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通过举例来谈辨识。
  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的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在议论文写作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根据材料二中的“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3分)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们不应该有喜好。
  C.玩物丧志是一种社会否认的生活状态。
  D.马未都沉迷收藏,后来成为了收藏家。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请结合文中关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论述,判断下列材料的条件类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善 人
  [捷克]雅罗斯拉夫•哈谢克
  “真善人”行善俱乐部委员会,在十二月初结账的时候,发现他们还有一百二十克朗的现款。于是委员们便聚集在俱乐部的房间里,商量在圣诞节以前怎么样更好地利用这笔款项。
  满脸酒气的主席正在喋喋不休地大谈孤儿寡母, 甚至还脸色阴郁地讲起一个在圣诞树上上吊的穷寡妇的秘史。可接着他却打起嗝来,并让人去给他拿李子酒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