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55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之治渐失生命力,但是在经历了从西周到东周数百年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之后,最终升华为一种道德理想与伦理信念。从《论语》到《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对礼和乐的新诠释
②广义的“伦理”,是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内在秩序,是人伦关系的客观结构与规范要求,伦理的意义在于维持一个共同体有序的社会生活,而礼乐则代表着人类早期社会生活中的伦理秩序。从字源看,就仪式而言,在事神祈福仪式中,因为要沟通神灵,所以烦琐而复杂、神圣而严肃,礼与乐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而非个体的精神需要。所以,礼与礼乐的直接意义都是强化团结、凝聚对共同体的意识、不断强化伦理实体的神圣性。可以说,礼与乐是中国伦理最初的表现方式。礼乐的客观效果,这很好地诠释了原初礼乐的伦理性与价值所在。
③西周初期,“周公制周礼”,礼乐从殷商时期的祭祀仪式转变为一整套“政治—伦理”制度,并影响了其伦理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概要而言,礼乐制度的伦理基石有三层内容:一是“制礼作乐以合德”;二是礼乐制度以宗法家族伦理为支撑;三是“乐以养德”。殷周之际从尊神事鬼到尊礼尚施的历史性跨越所展现的礼乐文明,服制的区分,冠婚丧祭的仪节,都是一种更理性而文明的社会形态。周礼以严肃、神圣的礼乐仪式展现出来的政治制度、伦理要求、道德规范,都昭示着古代思想世界中的非理性、神秘性色彩开始淡去
④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力量逐渐衰微,礼乐制度走向衰落,却促进了礼乐走向伦理层面的理论建构。西周礼乐制度的表现方式无疑具有强烈的仪式感,礼乐仪节严格的动作规范与程式,不仅表现为“八佾舞于庭”这种对礼乐制度的直接僭越,而且礼乐仪式与实质内容的分离、脱节更是当时司空见惯的事情。孔子面对礼乐的形式化、表面化问题,创造性地将礼和乐建立在“仁”的基础上,赋予礼乐以深刻的伦理依据。孔子认为,其本质是人内心的仁,没有仁的礼乐,发展了礼和乐在伦理道德层面的价值,将礼作为道德行为的规范
⑤孔子之后,礼乐渐成儒家坚守的一种理念,不同于制度形态的礼乐,而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经历了从西周到东周数百年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之后,礼乐最终升华为一种道德理想与伦理信念。
B.礼乐具有原始宗教的意味,在仪式上具有严格的规范要求,这与礼乐皆源于与“事神”相关的祭祀活动有关。
C.“八佾舞于庭”是对礼乐制度的僭越,这直接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力量逐渐衰微,礼乐制度走向衰落。
D.《礼记•乐记》中礼乐的伦理精神继承和发扬了《荀子•乐论》中“乐合同”的思想,象征和谐与秩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礼乐为外在表现的事神祈福仪式,其主观目的是沟通神灵,客观上却达到了维持秩序、巩固群体的效果。
B.礼是为了区别差异,乐是为了和合情感,乐象征天地的和谐,德教悠远。
C.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衰落,推动了儒家学派思考礼乐的本质与依据,促进了礼乐走向伦理层面的理论建构。
D.礼乐的制度形态与礼乐仪式在当下社会中的价值越来越小,但礼乐蕴含的伦理精神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B.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
C.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D.礼,与其奢,宁俭。丧,宁戚。(《论语•八份》)
(4)礼乐的伦理精神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演进,请结合文本说明。
(5)近日,复兴中学图书馆以“礼乐文明”为主题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向全校同学征集推荐阅读篇月及内容概述。李华同学推荐了《乐论》,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对李华同学的推荐作出点评。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绳子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十分拥挤。只见牛的犄角,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酸臭气。
奥什科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