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6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2月联合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个厨的文学完成16题。
材料一:
曾几何时,红楼IP[互联网界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的开发与传播出现了影视改编、电视讲坛、图画动漫、网络空间、消费物品等多样化传播形式。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经典IP《红楼梦》如何转化为当下“现象级”IP,这游需要红楼IP影视开发者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移中,我们经历了消解严肃、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等一系列时代现象,《红楼梦》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当下新兴的大众需要。尽管学院派红学依然沉浸在文字文本里,但精英红学与大众红学的区别在于,精英红学体验的是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的是普适与通俗,需要的是娱乐与快感。
新近发展起来的大众媒介传播技术,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在强势地巩固着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地位。对于文学经典而言,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使经典地位更牢固,用得不好,却会把“经典”变得畅销却“庸俗”,甚至“恶俗”。确实,媒介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利用其动机却有好有坏,而正是这“有好有坏”的动机,会使得搭乘媒介技术这一便利之车的文学经典驶向两个完全相反的境地。
(摘编自刘继保《红楼IP影视开发为何越来越冷》)
材料二:
①一部经典首先只有被阅读,然后才会产生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等。《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从当年的“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首推的长篇白话文小说,2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认知与审美判断。
②然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阅读环境改变,纸质阅读越来越少,一批批曾经昂首怒放在国人案头和心中的经典文学著作,在与电子技术、网络世界的博弈中,逐渐败下阵来。《红楼梦》将如何披挂上阵再展雄风,继续传递价值,人们如何有兴趣再回到文本阅读,这部文学经典中的文化资产如何得以传承并继续成为植根于国人心灵和生活中的审美情志等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③在碎片化、娱乐化、图像化、去经典化的时代,借助于新媒体平台,以《红楼梦》中的若干文化、情节元素的传播点为经典巨著热场宣传,无疑是一个吸引人们关注甚至回归文本的极佳途径。
④《红楼梦》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审美文化元素。近百万字,四大家族,五代人,一部《红楼梦》说尽了历史、时间与生命的模样,记录了青春、梦想与失败的忧伤,作者不慌不忙地讲着人生的希望与放弃、美好与毁灭、宿命与抗争。合上书本无论多久,我们都会记得那些美好的情感和生活印记:题诗帕、酒令签、玉簪粉、葬花词;吃螃蟹时温热的酒、结诗社中风雅的笺,芦雪庵的鹿脯肉、醉眠时的芍药裀;还有红楼夜宴、元春省亲、黛玉葬花、共读西厢、海棠结社、晴雯补裘等经典场面。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变化会瓦解很多故事,然而这些美好的情感和文化却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长久地为读者所需要和传承。
⑤多年以来,《红楼梦》的传播主要是依托文本阅读和影视戏曲,现在又多了自媒体、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那么,在新媒体时代《红楼梦》如何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无可置疑,使用新兴媒介、挖掘传统媒介的全新传播形式最为直接有效,网络文学、影视剧、电视栏目、讲座直播及短视频等都具备现实操作性。
⑥最强跨次元“伏黛CP(网络流行词‘配对’的简称)”将《哈利。波特》中偏执极端的大反派伏地
(摘编自夏晓宁《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文化元素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而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
B.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对文学经典有利有弊,它可能巩固经典的地位,也可能使其流于庸俗。
C.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红楼梦》中的文化元素,目的在于克服碎片化等时代弊端。
D.传统文化类的电视栏目更适合经典故事元素的传播,有利于形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精英红学体验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普适与通俗,不过材料一的作者并未评价二者的高低优劣。
B.材料二的作者认为,虽然目前其他传播方式也可以代替阅读体现经典产生的价值,但仍有必要回归文本。
C.材料二的作者对“伏黛CP”的评价甚高,认为它提供了以其他方式传播《红楼梦》文化元素的多种可能性。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虽然电影展现的完整性有限,但根据现有模式将《红楼梦》改编成电影,也能有传奇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由《红楼梦》曾经出现过的多样化传播形式切人,前一段侧重大众红学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后一段侧重大众媒介传播技术的两面性。
B.材料二①②两段主要是背景介绍,中心论点在第③段,即利用新媒体加强《红楼梦》文化元素的传播是吸引人们关注甚至回归文本的极佳途径。
C.材料二第④段是本论部分的第一个层次,叙述了《红楼梦》书中所存在的大量的审美文化元素,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角度阐述中心论点。
D.材料二第⑤至⑧段是本论部分的第二个层次,第⑤段先作概述,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多种传播途径,第⑥至⑧段再从三个方面作具体说明。
4.材料二第②段使用“怒放”“博弈”“披挂“等词语,请出简析其作用。(4分)
5.据悉,有人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表情夸张滑稽,女指挥则随着音乐节奏作出不难观甚至低俗的动作,引来台下哄笑不断。这种恶搞抗战经典歌曲的做法遭到人们的批评。那么,跨次元改编《红楼梦》的做法是否也应该加以抵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破 路
孙 犁
黄昏时候,李佩钟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