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740字,答案扫描。

  南充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篆刻 以秦汉印为最高法式等等。唐宋以来的艺术,其实就走在一条“古路”上。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但是,传统 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 所形成的“法门”——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是 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 笔纤细,傅色秾艳,便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 岂可观也! 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 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 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 先贤传统。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 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象,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  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  西。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 ”这里所言“近于古” 的古意,不是赵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龚贤在高古寂历中,荡却时间  性裹挟所产生的种种迷思,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如石涛所说,艺术  创造是“一洗古今为快”——挣脱“古今”缠绕,追求生命里永不凋谢的春花。
  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 古” 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的说法就是这种倾向在诗歌散文领 域的体现。
  B.  传统艺术观念中“古” 的内涵并非“复古”二字可以概括的,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 的追求。
  C.  本文所说的“ 古”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重在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和发 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
  D.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古人之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进入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精神世界的 途径和方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以龚贤的诗歌为例,意在证明存在一种超越时间的和能拯救人于知识表象、历史丛林、功利 追逐中的古意。
  B.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 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 的关系,突出了“非时间性古意” 的重要 地位。
  C.  文章引用石涛的话,既说明真正的艺术要由“古人之迹”到“古人之心”,又引出对两种“古意”关系的 讨论。
  D.  文章先指出“重古” 的现象,再分析“ 古” 的两种内涵,最后论述两种“ 古意” 的关系,思路清晰,结 构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明代王世贞称赵孟頫的书法“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 ,体现了赵孟頫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 传统的思想。
  B.  由时间和历史构成的时间性的“ 古”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当下创造的范本和基础,也是价值 意义的显现。
  C.  当一代代的人望向张若虚笔下那轮年年相似的江月时,应该会感受到天地人伦中那亘古不变的勃 郁的生命精神。
  D.  传统艺术中的“高古”指高远古雅、不涉俗韵,是一种寄心太古,风神超凡的艺术追求,应属于时 间性的古意。
  高 2021 级 语文试题 第1页,共 8 页
  高 2021 级 语文试题 第  2页,共 8 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 出历史舞台。
  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 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虽然不 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以“成人之道 ”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 书院记等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