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910字。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赣南、湘西、四川嘉陵江、河南何家冲出发的4支红色大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虽然,这支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史诗――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
(一)
一条长征路,是一条鲜血浸透的红飘带。
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4支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途中。张震将军回忆湘江之战时说,仅他们一个团,就顶住了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一座又一座山头。突破包括湘江在内的四道封锁线后,在不到50天时间内,出发时8.6万人的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人。
“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老红军唐进新回忆说,每一战都有大批战友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这红色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共产党人创建的红色政权,点燃了像唐进新一样的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雪山草地,是许多老红军难以忘怀的地方。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老红军李中权回忆说:“饿得摇摇晃晃,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可一旦爬起来,就向前走,向着党中央的方向走!”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能量空前迸发:粉碎了3倍、5倍乃至10倍于己的强敌的围追堵截……他们身后,留下的是惊人的数字: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
(二)
一条湍急的河流横亘在红军北上的道路上。这,就是大渡河。
杨得志率领的红1团,从数百里之外突然出现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军长征困难重重,损失巨大,革命力量锐减,但磨砺了战士的意志,激发了英雄气概。
B.长征所过处自然环境恶劣,如雪山草地,红军因此造成的牺牲比与敌人交战的牺牲严重。
C.通过长征,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的指导价值得到检验与公认。
D.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长征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川黔滇四渡赤水、湘江之战、巧渡金沙江……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方针。
B.长征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方针政策指引、将士团结、军民同心、百姓拥护等是分不开的。
C.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与长征精神密切相关。
D.长征胜利35周年时,聂荣臻选址把卫星发射场建在大凉山,这里是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会盟的地方。
3.毛泽东写了不少长征题材的革命诗词。下列诗词内容,与长征无关的一项是( )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C.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4.这则通讯是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特点。(4分)
5. “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这句话是这则通讯的写作中心。请结合文本内容,提炼三个关键词,分别进行简要阐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小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言
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