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510字。
辽宁省沈阳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 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①费先生曾说:“又要西方,又要中国,我两面都有了。”一方面,他提倡学术自立。他认为我们应当注意社会的个性。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社会学绝对不是西化和洋化。另一方面,费先生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当年在评价关于乡村与工业的论文时,他就指出乡村工业这一研究课题具有世界意义。 费先生提出的要建立“文化自觉”的观点,就是为了强调: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反对闭关自守的态度,不能把自我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应该努力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
②费先生在其八十寿辰聚会上,针对当年在伦敦经济学院的老同学艾德蒙•李奇对他工作的批评, 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推己及人》一书中,费先生进一步表达了这一世界文化观:“在世界上生活的各个群体,在认为自己的传统价值标准是‘美’的之外,各群体之间还应当求同存异,相互理解, 承认别人的传统价值标准也是‘美’ 的,做到 ‘美人之美’。在这个基础上,全人类建立起一套大家愿意共同实行的价值标准,达到全人类和平共处、 ‘美美与共’的境界, 实现 ‘天下大同’。”
③毋庸置疑,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最终目的是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一般的理论原则,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前者。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有赖于我们的共同努力。
(摘编自王勋《费孝通是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典范》)
材料二:
①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尽管费孝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术研究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看,作为一个在人类学领域已浸淫数年的研究者,他应该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开弦弓村的造访将会触犯人类学的“文野之别”。
1. 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费孝通先生主张社会学研究要走中国化道路,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同时不忘和国际接轨。
B. 材料一费孝通先生以“各美其美”强调了在世界上生活的各个群体之间应当彼此尊重,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的世界文化观。
C. 材料二中以费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人类学家的研究,实际上是通过“陌生化”避免先入之见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
D. 材料二中提到“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时,强调的是学术上的冷静与理性,与材料一中提到的“文化自觉”,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进得去”要求以当地人的视角和世界观,对陌生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避免浅薄。
B. “出得来”要求对本土民族成员或文化调查研究时,能够尽量做到客观,避免偏见。
C. 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主动“陌主化”和“文化自觉”,有助于调查研究者“进得去”。
D. 急速社会变迁导致的被动的“陌生化”(间离效果),有助于调查研究者“出得来”。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第一自然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总体概括,再分别谈到费先生学术研究的本土化和世界化。
B. 材料二第七段以“进得去”和“出得来”分别概括了第六段“其一”和“其二”这二个难题。
C. 材料一第二段分别以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解读了费先生的十六字箴言,阐释了他的世界文化观,
D. 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一谈费孝通先生是如何认识“他己之别”的。 (4分)
5.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一章中认为“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中提及的十九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影响。(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夜 渔
莫 言
①经过长时缠磨, 九叔终于答应夜里带我去拿蟹子。吃过晚饭后,九叔带我出了村。
②那晚上月亮很大, 不是八月十四就是八月十六。晚风很凉爽。月光皎洁,照在高粱地间的水上,一片片烂银般放光。吵了一夏天的蛙类正忙着入蛰,所以很安静。
③九叔脱了蓑衣摘了斗笠,扛着铁锹跳到河沟里去,一会儿工夫九叔就在河水中筑起了一条黑色的拦水坝。九叔把马灯挂在栅栏边上,便拉我坐在灯影之外,等待着拿蟹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