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930字。

  《师说》同步练习
  课内知识检测+课外延伸阅读+参考答案详解
  一、课内知识检测(6分)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吾师道也
  B.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①择师而教之 ②吾从而师之
  二、类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B.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C.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D.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B.《周礼》,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是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儒刘向和其子刘歆的伪作。
  C.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D.夫子,得名于“大夫”。夫为大夫,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墨子等先秦诸子皆为子。春秋时,凡大夫以上才可被敬称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了对孔子的专称,人称“孔夫子”。在后人及后世的使用中,“夫子”则成了对老师的敬称。更多的时候,“夫子”成为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本文中的“夫子”即为此意。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治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