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340字。

  高三上学期12月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加强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西游记》,而《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因为它所弘扬的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使中国文化精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尽管如此, 美版《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为接近。而对于《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来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有地域、 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普适性。我们应当认识到, 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两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而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 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国内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育。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
  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为《红楼梦》中富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西方读者造成接受上的困难,所以其海外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小。
  B. 中国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C. 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交流互鉴形成互补,可使其得以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
  D. 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典籍,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驳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B. 第二段论及《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时, 既论述了其成功之处, 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C. 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
  D. 文章最后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让西方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 收束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中国典籍传播过程中,我们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B. 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
  C. 东西方顺应时代需求,加强文化互鉴,可为双方打下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进而使双方能在物质层面进行交流。
  D. 深入了解海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和认知需求,确定相应的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将有助于发展海外文化出版产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像补丁一样覆盖着大陆的土壤薄层控制着我们人类和大地上各种动物的生存。如我们所知,若没有土壤, 陆地植物不能生长; 而没有植物,动物就无法生活。
  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是生命的创造物,它产生于很久以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奇异相互作用。生命创造了土壤,而异常丰富多彩的生命物质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则,土壤就会成为一种死亡和贫瘠的东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无数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