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800字。
石钟山记
苏轼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她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美景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
*文人骚客和石钟山
石钟山在历史上使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 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 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提诗、攥文,以记胜抒怀。
二、学习提示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中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籍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