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90字。
围绕“诗歌意象”,探讨鉴赏方法——以部编本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红烛》为例
【设计说明】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隶属“文学阅读与写作” 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学情分析】
本设计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整体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课堂需要高频率多方位强调教学重点——意象分析法,以期学生能自主掌握诗歌鉴赏方法,落实教学任务。
任务一 回溯源流,知晓意象
导入: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序》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们在分析诗歌情感的时候,喜欢侧重于直抒胸臆的诗句。其实,这样往往有失偏颇。 在诗人抒情言志的过程中,“意象”是绕不开的一个存在。
1.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中国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
寓意于象,移情于景,凝神于形,存心于物,实际上都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对现代诗歌而言,如何把握意象从而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尤为重要,因此,这里重点复习诗歌的意象。
任务二 寻找意象,品悟内涵
1. 请找出《红烛》的主要意象,并品味、 探究其特征与情感,填写下表。
主要意象 原文重现 意象特征 作者情感
红烛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烧蜡成灰”
“伤心流泪”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即诗人热烈、赤诚的心,将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红烛的燃烧,代表着生命的牺牲,也象征着对光明的追求,揭示了生命的矛盾和复杂性,也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诗人以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从侧面抒发了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 诗歌意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请联系古诗中的相关意象,填写下表,新旧勾连,以诗解诗。
意 象 课文诗句 古诗诗句 共同点 情感
红烛 红烛啊 !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煎熬的痛苦,更显示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可贵品质。
表达了诗人认清现实后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